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简报 > 第47期

第47期

2009年12月21日 00:00:00 访问量:1241

   

鹿泉市教育局        2009年第47期       2009年12月18

按:教育局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以来,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日益浓厚。为了将读书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现将部分教师撰写的优秀读书感言予以刊发,供大家学习交流。

珍惜过程    创造生命辉煌

——《百喻经》中《半饼饱喻》有感

鹿泉教师进修学校  李素霞

在《百喻经》中有《半饼饱喻》这个笑话,也许能说出一点道理。经云:“譬如有人,因腹饥故,购食煎饼。次第食六枚,尚不能饱。便取第七枚半食,仅食半个,便得饱满。其人恚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因食第七半饼,而得饱足,始知一至六饼皆不济事;悔不先食其饼。’由是劝人:‘食饼应食第七枚。’人知其愚痴,无不非笑。”此经讲世人忽视戒定等根本功夫,忽略一种过程,只广求知解,希得捷径。又不从事真参实悟打好基础,尽是先觅第七个饼求饱的心机。殊不知,“不经一番寒霜苦,怎得梅花扑鼻香”。正如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子也说:“行远必自近,登高必自卑。”这个循序渐进历阶而升的道理,皆可为修行次第层次的“过程”作注脚,也说明了过程是美丽的,过程是不可忽略的。古人大休大歇田地,皆由饱参饱学而得,非偶然侥幸所致的!饥汉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求肚饱(结局)而忽略过程(那前六个饼),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犯了一种“拔苗助长”的聪明误。     

是的,很多故事的美丽在于过程,何必去寻找结局呢?人有时候只管耕耘着,不再去牵挂什么黄金季节的收获。其实,我不执著于收获,相信耕耘的过程是伟大的,洒着汗水的过程是伟大的,并且在追求中我收获了坚贞,失败中我收获了智慧;我相信最美的音乐,莫过于自己生命的进行曲。进行曲之后的掌声,毕竟不是音乐。应该说,爱过程的人是智慧,是一种大智若愚。
    人生是一个历炼的过程。在流逝的生命过程中,每一段都连结着,每一个过程都有意义。生命周期,每一阶段皆有不同的风景,可惜的是,吾辈都是无暇驻足欣赏的赶路人。任花凋叶落,春花秋月,大家都低着头,往同一个尽头推挤,错失过程中的美好景致和时光,风景恰恰就在途中,不是起步,更不是终点,开始和结束完全相同,不一样的是过程。现代人已经没有耐心流恋过程,他们活得匆忙而粗糙,他们感觉到活得无意义。其实,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过程,意义就寓于过程之中。意义在于过程,那些撇下过程而只在结局中寻找意义的人,找到的只是虚无。因为生命并没有结局,每一个结局只是一个新过程的开始罢了。
    花开花谢是一个过程,生命荣枯也是一个过程。

文学品味过程,是生命智慧的再生过程,谓之惊心动魄,不为过也。

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不同的,伸足入水,已非前水。如果不能寻索到源头,每一个过程只是片段,无法验证整条流水。
    过程,能使本来平常的东西平添一种美感;过程,能使我们拥有一份好心情,如品工夫茶、如咀嚼橄榄。曾经渴望或梦想的东西一旦得到,昔日那份特有的好心情便成为一种甜蜜而痛苦的包袱,是一种拥有的疼痛,也是“一种过程”丧失时的痛苦。
    一筹莫展的时候,最好去看石匠敲打石块。也许他已经打击了几十次仍不见裂缝,可是就在第一百下的时候,石块就分裂开来了。我们知道,那绝不是最后的一下才成功的,而是前面的九十九下所奠下的基础。
    人生的乐趣蕴藏在奋斗的过程,生命的真谛在于细细品味岁月享受人生,只看重结果不看过程的人,只透支人生不珍惜人生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人生乐趣,创造出生命的辉煌的。让我们珍惜过程吧,过程是美丽的!

书益智  学以致用

鹿泉市第二中学        校捷臣

教师读书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全面发展。读书学习,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制度是保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读书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教师不读书,如何引导学生读书?教师不会读书,如何教会学生读书?教师读不懂书,如何把教学内容讲清楚?

一、要读经典

经典永远是我们赖以进步的优秀资源。不论古今中外,经典永远是常读常新的。话要从《学记》说起。《学记》本来是《礼记》中不长的一篇,只有1229个字。说来惭愧,20年前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为应付考试,也记住了其中的只言片语——但从来没有读过。后来,读了几遍之后,发现《学记》所阐发教学原则与《大教学论》高度契合。两个相差1800年、而且又是在异质文化中产生的教育著作中蕴涵着相同的思想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经典?”我觉得,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其中包蕴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超越种族和文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应该具有开阔的胸襟,结合专业和业务,不论中外,不论古今,有重点的认真学习几本经典。我承认经典很难读,很难懂。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全增嘏的《西方哲学史》的阅读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学习《教学目标分类学》远不如看教育学教材来得舒服。但是——经典是伟大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否则,优秀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

二、用手读书

坡翁有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喜欢以抄代读。而且像练习书法进行对临一样,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地抄——尤其是对重要的内容。这是很费时间的事情,像《学记》这样的篇幅需要2个小时;对于大部头的书,只需要分成小块(1小时的书写量)就行了,这样下来,一年读不了多少书。但我宁愿这么做。一是因为我知道默读的弊端,二是因为我有粗心的毛病。我的体会是,抄书好处多多,如①不会漏掉一字一句——默读恰恰是以“块”的方式来领会文本的;②避免成见式的批评——因为我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来看待他人及其经验或认识的;③眼看、手写、心想,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尽可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④有助于记忆或背诵,这是自不待言的经验之谈;⑤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隽永含蓄的中国古典文章和西学东渐之后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⑥练习写字,培养耐心——书写会使你放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的妙处;⑦现在,学术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对于不能直接阅读外文的人来说——因为中文和拼音文字(如英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实际是思维方式的差异——阅读翻译的作品,总感觉像是在云里雾里——学习《剑桥中国史》和中国学者的断代史著作所费精力是绝对不相同的。对于难以理解的文字,用抄书的办法,可以减少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⑧择要做些笔记、摘要,写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既提高了认识水平,又积累了思想资料。需要的时候,把相关的文字缀合润色,便形成了一篇“千字文”,不必再搜肠刮肚受罪或者从网上下载交差。现在电脑日益普及,在电脑里存储资料既方便检索,又很方便进行修改。但是手稿可以反映自己认识的变化过程;而电子稿则不太容易看出这个变化过程(除非把每一次修改都保留下来)。

当然,我也读快餐文章,但只为消遣,绝对不下这等工夫。

三、不能只读一本书

没有思想的课堂是苍白的,人文学科尤其如此。教师的“思想”只能来自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即使同一主题的经典也会有几个或许多作者的多部作品、或者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这些都需要我们潜心学习。读完一本后,我会找同题材的其他著作对照着读,并且把笔记、摘要、札记归在一起。如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和岑仲勉的《隋唐史》、柳翼征的《中国文化史》和阴法鲁主编的《中国文化史》等。日子久了,便也能够体味出一些东西:各个作者的态度、观点或尖锐对立,互相批评;或各有侧重,彰显个人旨趣;或互相阐幽发微,相得益彰;或作者的学术观点或一以贯之或因时而进等等——这样的学习,既增益了知识,又提高了见识。教师多一份书卷气,课堂就增加了思想的分量。

四、学以致用

一般来说,教师读书是围绕专业和业务展开的。专业知识积累得多了,掌握得熟练了,在教学活动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加以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单薄,也不会发生照本宣科的现象。比如,通鉴系列是中国古代史最便宜的专业书,与中学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读熟练了,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拈来一段史料用以说明问题,既向学生传授了陈述性知识,又自然而然地传授了程序性知识,还暗含了史学研究应有的严谨作风。换句话说,就是:既给了学生“鱼”用来果腹,又授之以“渔”以谋生。

我们需要而且只能在学习中认识经典(否则,不是精神侏儒,就是浅薄);只能靠笨工夫来学习经典(否则,不是妄自尊大,就是愚夫);只能在比较中提高以收化用之功(否则,不是食古不化,就是庸人)——这永远是教师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教育的源泉 精神的洗礼

山尹村乡龙凤湖中学    阴建玲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读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也可以说让我们接受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在闲暇时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这些错误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反思自己。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不能光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发生影响 ,把爱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懂得爱,接受爱,传播爱。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无声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著读后感

山尹村乡龙凤湖学校  张维娟

最近,有幸捧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每一句话,为他的每一条思想,为自己心灵每一次所受到的启迪,激动不已。作为一名教育者,他能如此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给我们很大的震撼,也给我工作很大的指导。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

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真理总是简单的。我得到的第一个词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卖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请你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教育家”显得那么无力与乏味。阅读之时,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你心灵深处,不经意之间却触动了你。对于教育理论书刊的众多的优秀的论文,从来都是能带给我们美妙的启迪的,从来就是能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的——我觉得阅读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精神发展相联系的话,阅读便会成为一件苦差使。时下实在太多的是拼拼凑凑的“论文”,即使并没有拼拼凑凑吧,我也实在不知道发表这些论文、阅读这些论文对于我们的真正的教育发展究竟有没有作用?——我宁愿一次次地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

春    雨

——《爱的教育》读后感

上庄镇中学   杜淑娟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那天遇上《爱的教育》,像是他乡遇故知,又像结识了相见恨晚的朋友,欣喜而激动。爱是没有国界的,远在异国他乡的意大利人亚米契斯,通过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一学年十个月里记载的日记,细致生动的刻画了各种高贵的品质:爱国、善良、侠义、英勇、宽大、无私,令人深受感动。亚米契斯以朴实的语言,真挚感人的小故事诠释着全世界都通用的语言——爱。

一个生病的老师,躺在病床上还不忘记谆谆教诲来看望他的学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荡气回肠的场面,便将师生之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恩里科只是伸出一只小手,就能让刚刚失去母亲的加罗内得到暂时的安慰,这是同学之爱,微小而温馨。

一个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将生的希望让给刚刚认识的小女孩朱列塔,而他和船长还有其他人则都沉入大海,体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芒。

在狂欢节的庆祝人群中,一个小女孩与妈妈走失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人们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小女孩,最终使她找到了妈妈,这个故事显示出人间自有真情在,文中既有母爱,又有人道主义的爱……

没有太多肝肠寸断的的事件,没有太多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许许多多普通的,就好像是邻里之间的,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故事,有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无息的感动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其实我们身边不缺少这样的感动,前段时间石家庄54年一遇的大雪,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出现“车坚守”这样的感人事迹。08年的汶川地震,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同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还有这样的故事:《南京儿童医院医生上班忙“偷菜”害死五个月婴儿!》11月3日,一个5个月大的孩子在南京市儿童医院住院期间病情恶化,晚上几次向值班医生求救,却因医生“要睡觉”甚至在网上玩游戏而延误了抢救时机,孩子于次日宣告死亡。还有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那些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的商人,将爱远远的搁置在贪婪的背后,造成成千上万的儿童的痛苦,甚至剥夺他们生的权利。….这些都是因为当事人心中,物质战胜了精神,兽心淹没了爱心。

也许你是一个孩子的家长,在公交车看到和老年人争抢座位的年轻人,同样是在公交车上让座给自己已经上小学甚至初中的孙子的爷爷奶奶们,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缺少爱,或者不知怎样去爱。

也许你是一个解惑授业的教师,看到有些学生对学习差的同学的傲慢而不屑,看到有些学生对身体有残疾的同窗的歧视……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他们或者是丧失了爱,或者是缺少爱,再或者是不知怎样去爱,而《爱的教育》无疑是病者之一剂万能良方,黑暗中那指路的明灯。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个执教十多年的教师,我觉得很有必要将爱的教育融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深深的知道,不但要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在正式步入这个物欲膨胀的社会前,将爱的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的骨子里。让爱的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用小说中的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去感化他们。用生活中爱的实例去充满他们的心灵。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更应该将爱的思想融于每个学生的灵魂深处。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传播爱。

   《爱的教育》,又名考莱,意大利语是“心”的意思,让我们用心去将爱的种子潜移默化的植入到每一个人的心田,让我们有如那润物无声的春雨,将爱的教育融入我们的血里,融入我们的骨子里,让爱成为我们每个人日常的习惯,让我们用爱去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面朝教学大海,让宽容之花盛开

——《走进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白鹿泉乡西土门小学      付小彬

初看《走进教育的本质》这类书名,总以为是纯理论的书,高深莫测,无法走近。业余随意翻翻,才发现不知不觉已沉浸其中。合上书本,细细品味,品出了好老师的一个基本特质:宽容。

当今竞争时代,教育的竞争是其他各种竞争的先决条件。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如果说老师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宽容无疑是判断一个老师是否是好老师的重要标志。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著名的赏识教育创始人周虹所创造的周婷婷们,不正是用爱之溪水浇灌出的灿烂花朵吗?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个宽容的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要用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一个宽容的老师要有和学生相处的激情,要善于面对领导同事可能产生的误解,也要善于处理社会家长有时的责难。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有了激情,我们每日就要去学习;有了激情,我们每时都会去关爱学生。爱心和激情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催促老师勤奋前行。对生活洋溢激情的老师,一定有爱心。有爱心的老师,对工作一定充满激情。老师的爱心和激情使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希望。社会在发展,好老师的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好老师,肩负起教育这神圣使命。

走进这些教育的行家,多向教育名家取经,多吸收大师沃土中的养分。我相信,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面对教学大潮,一定会让宽容之花盛开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鹿泉职教中心   刘文菊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表现,内容涵盖了思想、教育、伦理道德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一个“仁”字,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最近读《于丹〈论语〉心得》,感觉耳目一新。于丹教授用深厚的学识、娴熟的口才和独到的体会,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身临夫子教导的场景,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朴素而温暖。下面谈几点学习当中的感触。

一、小故事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论语〉心得》用一个个小故事和最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再如:《论语》告诉我们,“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把美送给别人的同时,自己手中依然是余香久绕的,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一个个小故事中我们学到了实践仁义的基本方法,即“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树立,就要马上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想实现理想就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坚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你宽容一点的同时,其实更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二、调整心态,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孔孟、老庄在当今社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经典的概念也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用什么样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身也似乎变得模棱两可了。于丹教授对此以白话进行了诠释,把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和智慧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了,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与其怨天忧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三、获取心灵快乐,找到个人坐标。

《于丹〈论语〉心得》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读《于丹<论语>心得》,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这是一种心态,一种理念,一种融入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教给我们学会总结过去、把握今天、展现豁然开朗的明天,鼓舞人们追求有意义的生活。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所谓知足常乐!“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能如孔子教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内心的安宁。

用 “文学的耳朵”倾听“花开的声音”

——读李镇西的《风中的芦苇在思索》有感

鹿泉市寺家庄学校     梁茜

有人说,阅读是快乐的;有人说,阅读是高尚的。我觉得阅读是收获: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把书读旧,把人读新。在阅读的同时,也必然渐渐学会了做人。一位作家说得好:“通过阅读,一辈子的人生可以像三辈子那样丰富。”

李镇西老师的成功可以说是和阅读分不开的。谁能想到,真正让他对教育充满向往和理想的竟是一本小说。大学毕业前夕,他偶然读到作家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描绘的是50年代初期北京某女子中学一个班集体的生活。现在回忆时他说:“书中洋溢的青春气息深深地感染了我,特别是郑波、杨嫱云他们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至今,小说扉页的诗序他仍然能背诵下来。没有更多的理由,就这样,想做一名人民教师。他甚至想:“我一定要把我带的班也建设成为《青春万岁》所描绘的那样的班级!”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说过:“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是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李老师的《风中的芦苇在思索》一书,给我留下颇多的思考。其中最大观念转变就是赞同了“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作家,但应该是文学爱好者。”这个看法。从过去看,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文学大师级的人物都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师,如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等等,从素质来讲,他们恰恰都是大学问家,可以说都是在书海里泡大的。他们本身还是作家。从现状看,现在有的语文老师教了很多年的学生,但是除了教材、教参之外,他们往往是不读书的,我记得前几年有媒体调查说不少老师是不读书的,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不会写文章。在应试教育中,老师们不断地让学生做习题,好象成绩也不算太差,可是从培养学生的文学功底或形成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上来看,如果没有读书、写作的习惯和文学气质、素养,显然这样的语文老师素养是不够的。此外,从学科上看,语文老师还应该拥有激情,要么在课堂上开怀大笑,要么被作品感动得流泪,所以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既能激发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够带领学生走进作品,这要老师本身就被作品打动,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才来讲这篇课文的,这很重要。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李镇西最欣赏帕斯卡尔说的这句话。他在他的《风中的芦苇在思索》中这样称到:写作让我的事业如此美丽。

当然,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特别是“思考”,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人们不是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同时是一个思想家”吗?那么,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一位思考者。而教师的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很重要的途径。

最初接触苏霍姆林斯基时,我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日记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几十年的教育日记,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百科全书”。李镇西老师继承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他的教学日记融真挚的教育情感、生动的教育故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于一体,语言平易,娓娓道来,但又不乏文学的魅力。再读过一些即使硬着头皮读也实在读不懂的教育“理论”著作后,读到这样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真正的教育名著,我每每感慨不已:没有令人仰视的“理论框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术语,通篇只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也可以写呀!感谢李老师的《风中的芦苇在思索》,因为我也正由此逐渐形成自己百折不挠的教育信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写作为李镇西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写作可以镌刻教育的足迹,把玩事业的珍宝,体验生命的韵律,并将其永远地珍藏于正在渐渐离你我而去的青春之中……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来,也来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记录下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思想火花: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个念头、一缕思绪……让心灵的泉水、生命的激情从你我的指间款款流淌了出来……

心灵之窗 生命之舵

——我的“读书感言”

鹿泉市石井小学  封晓芳

 当今社会变幻难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时时伴我们而行。身处喧嚣的世界,感受着横流的物欲,紧张而忙碌的生活,有时难免让人变得浮躁,失去方向。而读书不仅让我宁静、从容、豁达而又明智,而且点亮了我的心灵之窗,使我找到了生命的航标。

在人们心灵不断完善升华的过程中,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一个人思想上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从此就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行为上超越了文明的底线,从此就丢掉了高贵的人格。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是文化的聚合、思想的升华、心灵的内涵、生命的支撑。人只有在不断丰富、充实精神的过程中,才能净化思想、涤荡心灵、润泽生命。一个没有思想、精神的人,工作便无目标、方向,很难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有所建树。教育者肩负的特殊职责、使命,决定了其必须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超凡的思想情操。读书、学习是丰富、充实精神,涵养思想情操,引领人生方向的最为便捷、高效的途径。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加强读书、学习,努力提升自身技能素质,力争“用高雅的文化凝聚人,用渊博的知识感召人,用一流的业绩鼓舞人”。

和谐的世界必然是读书的世界。孩子爱读书,我们才有未来;老师爱读书,教育之树才会常青。让读书与生命同行。读书是师者身处顺境时的知音;读书是师者身处劣势时的慰藉;读书是师者感觉无知时的港湾。培养“终身读书人”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培养“终身读书人”,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的一生的发展奠定明亮温暖的底色。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们能找到读书的时间,我们生活的源泉与行走的力量就不会枯竭。让读书成为习惯,生活因读书而精彩。阅读不能改变人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的气象——涤荡心灵,润泽生命。

约翰罗斯金说:读书如采金,你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地开采和经久不息地冶炼时,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高尔基云: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读书能丰富人的文化涵养,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升华人的精神气质。人总是要有一点文化涵养的,这是一个人永葆青春、朝气的基本保证。一个没有文化涵养的人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成就。人的文化涵养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文化的熏陶。因此,学校应成为人类文化的积聚地。一所学校不能没有文化,文化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无形力量。一所特别有文化的学校一定是一所洋溢浓郁书香气息的学校。启动师生“读书工程”,营造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对改善师生精神面貌,培育昂扬、向上、真诚、友善的教育风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人曾言:哪所学校的师生热爱读书,哪所学校师生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友善、真诚的微笑,哪所学校就特别有文化。

让我们热爱读书吧,书中自有幸福屋,书中自有人生趣,书中自有成长素。在读书过程中能与古人神交,与今人意近,与自然融合,与历史对话;在对书中哲理的思考中,能感悟人生,净化心灵,涵养情操,润泽生命。

读  书  感  悟

黄壁庄镇上吕小学    韩艳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世人看惯了成功的鲜花,得意的春风,胜利的笑脸,谁愿意看你失败的愁容,失意的牢骚,秋扇见捐的孤寂。可是书从不戴有色眼镜选择你,你是达官贵人也好,平民百姓也罢,人生一帆风顺也好,命运多舛也罢。你热爱它,它就不会辜负你,永不嫌弃你,永远做你的知己,始终对你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读书的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读书,就好象和智者对话,作者的睿智面容从跃动的文字中显现,思想碰撞的火花、灵魂交汇的光芒,汇成一股股清流,将读书之人浸润洗礼。英国培根关于“开卷有益”的论述历久弥新,在崇尚知识、崇尚学习的今天,读书越发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教育家的谆谆教导,让我茅塞顿开、如沐春风。

作为教师,我觉得读书“风景这边独好!”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小说,我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轻松诙谐的书,我可以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渐渐地我进入书的世界。此时,我便拥有了一份绝美的愉悦心情。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素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读书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读书是人类最美妙的事情之一。陶醉在诗意氛围里,走进伟大灵魂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在刹那的思绪灵动间,踏足四海,叩问八荒,神游九州。一只手沐浴着唐风宋雨,另一只手触摸着诗情画意。与内心对话,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飘飞的意象闪动光芒,文字的悸动让人不能自已。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提高课堂“收视率”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鹿泉市第一中学  王淑燕

今年暑假,教育局给各校教师定发的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洪成主编的继续教育书籍《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我用了一个星期读完,而后反复琢磨,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第二节《教学非言语艺术功能与作用论》,内容是“教师的动态无声非言语艺术”,受益匪浅。

记得刚参加工作,请一个同学回答问题,他答得不好,我皱了一下眉,抿了抿嘴,之后这个学生一节课低着头,也影响了我的上课情绪。第二节课,又有一个同学答题没答对,我拍了拍他的肩,笑着说“语言很精彩,知识再迁移”。从此每节课提问,有人答错同桌就会拍着他(她)的肩说“内容很精彩,知识再迁移”,课堂气氛很融洽,同学们回答问题很积极,不怕答错尴尬。这两件事我印象很深,当时就注意到老师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师生关系、课堂效率,只是没有上升到教学非言语艺术理念的高度。现在读了这本书,从专家笔下,更感觉到教学非言语艺术的重要性。这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略的一个细节。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传递知识和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把教学表达仅仅理解为语言表达,过多的在语言严密、修辞上下功夫,力求表达如何缜密、准确,忽视了非言语艺术,导致自身形象破损,影响了师生关系和课堂效率。

本书第九章中有一段:“言语表达虽然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毕竟不是唯一工具,他需要非言语因素进行必要补充。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这两句话,第一句让我点头,第二句则让我震惊,虽然深知教学非言语艺术的重要性,但绝没有想到会重要到如此程度。书中还引用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的话说“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测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的盯着他。” “只要教师自己不以自己的言行破坏自己的形象,那么,学生心目中教师的高大形象可以一直保存”。这些精辟之句深刻的道出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书中强调,“非言语艺术可以替代言语艺术,单独、高效的传递信息。”这话很有道理,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位有深厚言语底蕴的教师授课滔滔不绝,即使妙语连珠,但如果没有恰当的非言语因素辅助,那么他的课堂只会乏味无趣,从整体上看毫无成功可言。况且我们有些课因为知识结构缘故,本身就很枯燥,还无法达到妙语连珠。

作为教师,为了体验学生的听课效率,有时坐在后排和学生一起听课。有一次一天听了9节。有的老师功底深厚,认真听,讲的很好,可一节课满堂灌,学生听20分钟后就不耐烦,开始打哈欠,作为老师我极力集中精力,但还是走思;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或运用不同的表情动作、语速、重音来吸引学生,效果很好。其中一位化学老师上课时,一位女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很小,老师走到她跟前做侧耳倾听状,又摇摇头,做一个调节音量状,这位同学立刻提高了声音,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学生也感觉到老师的友好。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本书告诉我们,老师的动态无声非言语行为及教学非言语艺术是让学生“亲、信”的秘笈。我校有许多老师因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受学生崇拜,拥有“粉丝团”,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得心应手。

总之,《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确实是一本好书,很实用,尤其是第九章第二节《教学非言语艺术功能与作用论》,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甚至可以说敲响了一个警钟,让我们这些过多关注上课讲什么的人也用些心思想想该怎么讲,怎么提高“收视率”。 

智慧就在身边

鹿泉市第一幼儿园  李瑞敏

追本溯源,谈古论今,智慧就在我们身边。记得我曾在书中看到一段话非常喜欢,便记录下来。“痛苦与快乐都是人们自找的。快乐的人能在苦中作乐,再艰难的事情也难不到他们。痛苦的人由于对痛苦的恐怖,使他们很难轻松快活。”其实我以前是不怎么爱读书的,有时候喜欢一种东西就是在一刹那之间,然而让我喜欢上读书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书中文字的优美,更在于它朴实的语言中所折射的人生智慧。

尤其自教育局在广大教师队伍中开展了读书活动后,更令我感到徜徉于书海是一种精神上的至高享受。精美的散文让我回味在优美的字里行间,惊险的小说让我置身于跌宕起伏的情节,名人的传记让我饱读人生阅历。

闲聊中我们时常会听人抱怨生活的枯燥与乏味,人原有的热情与激进在日子机械的重复中逐渐消减。其实生活并未创造什么,也没有想要消磨什么,真正的是我们这些置身于生活中的人把生活变的错综复杂而枯燥无味了。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正如基督山伯爵战胜了死牢和仇人,却战胜不了自己心中的仇恨。人有时候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因此战胜自己是我们战胜困难、摆脱痛苦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学会坚强的必要因素,同时也是我们在通往成功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战胜自己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无论痛苦与快乐也同样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笑对生活,寻找人生乐趣。而良好的心态恰恰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与修养,读书虽不可以给予我们更多来自物质上的享受,但是它可以使我们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可以在惶恐的时候雪中送炭,可以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让我们的内心镇定而勇敢。

在阅读了肯德基老爹的经历后,我明白了:人生需要理想,对于成功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晚,只有人生的错误,却没有人生的失败,因此我们应该胸怀大志,积极采取行动。就像肯德基老爹哈伦德·山德士,在年迈时利用政府给他的退休金创办了“肯德基家乡鸡”,并获得了成功,攀登上了事业的顶峰,今日的肯德基已漂洋过海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

也像美国人约翰·戈达德一样,他总是不断为自己制定目标并积极采取行动去完成,鬓发霜白的他自豪地说:“我决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目标,一有机会到来,我总是‘马上出发’,因为生命苦短!”“马上出发”这句话时刻激励着我,年轻的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机遇和挑战,何不迎难而上,去捕捉更多的成功。我们不仅需要远大的志向,更需要“马上出发”的信念和勇气。

读书给了我们精神生活上的储备,在我看来惑与不惑是外在与心理的制衡,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元素,也会改变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而读书之后,更多的应是思考,思考书中哲理,寻找人生智慧。书为我们记录下了前人的经历和经验,由此我希望大家今后不仅要好读书、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要从书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鹿泉市第一幼儿园   张秀丽

第一次听到《新教育之梦》这本书,感觉名字很好奇。当我打开它时,我就被朱永新教授的话所深深的吸引,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一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二、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心是教师永恒不变的主题。首先,要爱教育这个职业。教育中有很多乐趣,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的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他们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一分耕耘会带给我们多少倍的回报。其次,要爱孩子。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其次要民主,师生平等。爱心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和教育事业。

三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对于我们年轻教师就更应该不断的尝试、突破、创新。找寻适当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孩子快乐的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每个孩子的气质、能力都不同,发展程度也不同,所以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例如:在每天的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中就得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活动。有的老师说上课的时候如果一个问题问出来孩子不会回答怎么办,我想如果老师对每个孩子都了解的话,那问题问出来后学生的反应教师能够预料得到。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朱教授在书中也指出:“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真正高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各方面因素的教师。”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身边每一位同事合作,努力地将幼儿园中各方力量调动起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抱负。 “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既知道自己的存在,又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并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友谊之手,而不是视别人的痛痒而不顾”。在合作时我们还要讲一点奉献精神,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要相信“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收获。”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教师应该努力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教师,跟一般专家不一样,他需要的知识并非拘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历史地理生物军事艺术文学哲学医学上无所不包无所不知,教师除了该有的学历外还应该有经历有阅历,行万里路读万本书。

六、理想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面对困难与挫折只会打退堂鼓,只会怨天尤人,不知道困难与挫折才是进身之阶,一帆风顺的人生怎么会有创造?怎么会有瞩目的成就?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许多人跋涉至成功的边缘,却又功亏一篑。在这样的放弃中,信心磨灭了,成功擦肩而过了。所以说,“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新教育之梦》,它给了我很多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在教育中不断寻求进步,寻找适当的教育方法,努力做书中的“理想教师”,虽然这有点难,但只要有理想,有梦,相信会实现的。 

读 书 心 得

鹿泉市幼儿园 崔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读书水平。而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啊!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尤其是幼儿园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在我的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学习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要领域。

近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一、用知识武装自己  

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平凡中的不平凡

——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大河镇曲寨中学   高会丽

我最近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人感慨万千、充满激情,尤其是对于生活的苦难,人性的善良,人生的奋斗有了重新的认识:

一、苦难和奋斗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不同的是有的人受苦多一些,有的人受苦少一些。面对苦难人们的反映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会屈服于命运,有的人会坚强地斗争,但是更多的是努力战胜一些,但又因为退缩而屈服一些,这样进进退退地过完一生。

我佩服少平,可以在那样的一种境地下,仍然不放弃读书的机会,向诗人借,向晓霞借,我能够想象得出,当他蜷缩在破旧的被褥里,当他就着昏暗的光亮读书的时候,心里因为读书而产生的兴奋感和崇高感,但是我不能设想自己若是处在那样的一种境地,是否还能保持着一颗干净的上进的心。

从这本书我懂得了奋斗不是从前简单理解的那样“头悬梁、锥刺股”。奋斗不仅仅是要吃苦,要受罪,奋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执著,一种在黑夜里呼唤黎明、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韧劲。

二、平凡和伟大

生活充满了挑战、刺激和不息的奋斗,最终却趋于平淡。平凡者未必伟大,真正伟大者往往平凡。想要很多,往往得到的却很少,就像玉亭那样,生活是不会放弃我们每一个人的,除非我们自己沉沦。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热爱生活,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平平凡凡教书育人,但是我会竭尽所能创造不平凡的成绩。

三、亲情和友爱

    兄弟之情、朋友之谊、情侣之爱,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表达的淋漓尽致。玉厚对玉亭,少安与少平的兄弟情谊,他们身上折射出了最广大人民的性格,简称人性!那是美德,那值得我们去效仿,特别是在这个年代,人性相对缺乏的年代。

    纵观《平凡的世界》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意,有亲情、友情、爱情。少安与润叶的爱情,少平与晓霞的爱情,润生与红梅的爱情,少平与金秀的爱情,润叶与福堂的亲情,晓霞与福军的亲情,李向前与李登之的亲情,少平与金波的友情,少平与师傅的友情,润叶与晓霞的友情……《平凡的世界》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语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双水村,亲爱的父亲,亲爱的弟弟,亲爱的朋友,……总之,所有人世间的真情都在这里一一的展现。 

     我想起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这爱情,这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一定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里,都可以闪耀出一种读之即在的光荣了。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和朋友、同事、家人互相帮助、互相扶植、共同奋斗、一同前行;并且要教育学生懂得呵护亲情、友情,正确对待爱情及早恋问题。要珍爱生活 ,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管生活在哪一个年代,追根到底不过是平凡世界中渺小的一员,然而,人活着总是有某种精神上的依托,总是有自己的追求的,或者说是活得更为有意义,更为有价值吧。

此书让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是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心驰书野   提升自我

  ——读书感言

李村镇中学   杜 卿

今年,教育局组织广大教师开展了读书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的感悟很多,我想用于丹的一段话来总结我的感悟:我说读书有什么用?读的就是我们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而在生命从容的时候带有欢心,一个人能有更多的笑容更多的阳光,一辈子能有更大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读书最大的用途。

尽情读书,手捧一卷,心弛八极,神游万仞,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让所有的梦想从读书开始。我思想的鳍翅在书海的浪涛中飞驰,将书卷中恻然心动的感悟阅然于纸上,我心中凝滞的撼动,皴染于我的人生旅途,那一定是芳香的花絮,厚厚的铺满我脚下的路途。书,能在我烦绪时给予我舒贴,让我心中沉寂的风雪,吟诵大自然的哀嘶,又遇阳光的薄媚,敞开明澄,洁白的芳姿。从文学狂者手中流露的奇情逸事,到诗痴文俊笔下酣畅的人事升沉,我亦感悟到了,文者手中的笔,流淌着胸中宣泄的情思,那凄风苦雨中的揣思,那率性荡纯的感悟,那情海苍茫的柔媚,循环着,飘荡着,回转着,在读者情愫徐起的心间,温情切切的流转。当太阳西沉的傍晚,灼灼馨香的清风弥霰脸庞,将那书中阅后的感悟,扯成眸前的一道风景,便知,人生褒贬毁誉与名利得失,固不重要,就像美景在黄昏后的黯然失色,而刻琢于襟间的,即是那恪守人性的蛰伏的信念,和那如茵常存的人间真谛互爱的情韵。当用手指轻轻掀动含着书香的扉页,又将方块字所孕育的情感纠葛装入胸中,那古老的,苦涩的,缔近的,幸福的,全然涌入人生的长途,跋涉于远方疆域的,囤足观望的,是那对生活顿悟的感叹和激励。

当我心间涌动着纷乱的思绪时,我便翻阅它——书。它能使我顺畅流淌的暇思,如清清粼粼的水波,苍翠而温碧,平缓的流淌。我深爱着幽雅淡美的散文读物,能滋养着我的心灵。记得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映入眼帘时,我的整颗心都被文章的清新流畅所感染。那要求背诵的几个段落,我现在还能吟诵上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有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如刚出浴的美人……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流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的确,太给人以完美了。恍然的岁月,无声无息……作品中弥漫着强烈的对人性内心彻动的真情,那么真实,无奈,又时而低沉,飘渺着处处清新。我也在想,这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而是他在用现实的笔描绘自己所走的路。

一个人书读得多了,所有的心动也就随之多了。像这类的文章很多,都是表现人情感内含的写意,有许多地方都令人心弛神往,有许多情节都令人心旌摇动,那高潮迭起的唯美的章韵,给人以什么,想必钻过书海的人都能体会的到。

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书籍绝不应该被冷落。我对网络书籍和手捧纸质书本读书绝非一样的感觉。在读书的时候,手指轻轻划过那些薄薄的书页,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当我倚在舒适的躺椅上或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慢慢翻阅并与作者一起神游的时候,就会忘记因不停地敲打键盘而麻木的手指,忘记等待搜索链接的急躁以及因特网上那些蓝色的超级文本。

我在闲暇时,很愿意钻进书海,很愿意感受书中情感的真谛,我想,那是来自生活的,来自天堂的……我觉得聆听过古典音乐的耳朵,欣赏过世界名画的眼睛和吟诵过唐诗宋词的嘴巴所表现出来的优雅和高贵,是任何化妆品也修饰不出来的。所以我建议大家读书,心弛书野是一种提升,是一种超越……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教法创新》心得体会

宜安镇牛山小学  王丽娜

这本书收集了许多育人范例,大部分是一些优秀教师在教学第一线育人的亲身经历,他教给我语文课导语设计的几种方式,导入新课要充满激情,板书的几种类型,怎样钻研教材,怎样在钻研教材时设问求解,怎样制定教学目标,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如何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老师很辛苦,很快乐,很充实。除培养组织教学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外,重要的是要开动脑筋,推陈出新,精心设计好课堂40分钟。

目标明——有效课堂的良方 
  对一堂课来说,“三维”目标的定位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又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根本”,并力求简明合理,利于操作和评估。   
   内容精——有效课堂的轻舟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精当选择。一篇课文就如一个深邃的丛林,其中蕴含的知识信息包罗万象。教师若毫无遗漏地进行教学预设,以期在课堂上全盘授予,其结果只能是“面面俱到,等于不到”,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就必须对丰富的文本资源进行恰当的取舍,预设学生关于文本的兴趣点或触发点,瞄准有利于学生发展语文技能、培养人文情怀的教学内容作为研读文本的抓手,在课堂上精讲多练,引领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的密林深处,轻松地收获知识技能和情感熏陶,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方法活——有效课堂的武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是锻造有效课堂的武器。“武器”越精良,课堂教学的成功率就越高,课堂的生成便会越精彩。方法的预设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关键在于是否为学生所喜欢和乐意接受,是否简便实用。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情,灵活、客观地预设学法指导,哪怕是一课一法,只要方法得当,就会使学生收益无穷。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我们要树立为学生语文能力的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思想,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积淀有效教学的底气,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为创造有效的语文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使我快乐  读书伴我成长

——《爱的教育》

实验小学  任丽娜

古人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一本好书,如美食佳酿,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作为教师,我们的快乐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还有教师自己的充实与成长。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的读书学习,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蓄能,使自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水源。

我们知道每一本书都别有天地。著名诗人狄金森在他的诗中这样说道:“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读名师的书,看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艰辛,追求的快乐,可以激励我们教师奋发有为。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可以让自己始终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始终牢记: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格的塑造。读书促我自省,读书让我扪心自问,读书使我不断地更新观念,创新课堂教学......

读书使我体会到了成长的喜悦,在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我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一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挑重担,对于教学充满自信和快乐的教师。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为师之道,知晓了一名教师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成长过程。虽然不能说,读书学习是我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我可以说,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给我带来了成长的喜悦!

读书使我深刻理解了爱的内涵。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爱的教育》这本书,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灵也经受了一次洗涤。这本书吸引我的,并不完全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小说处处洋溢着爱,它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本书诉说的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升华。读了这本书我常常想起我国著名的小学教育家、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老师。王老师在谈教育取得成功经验时就曾经说:“要说经验吗,很简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是啊!师爱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是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 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啊,“爱”只是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我们教师真心地付出。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老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记忆非常深刻:“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今在教学中我正用这种博大的爱,点点滴滴的爱温暖帮助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读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尤其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它使我不断地成熟,不断地走向成功。老师们!让我们大家都能以书为友,让我们的心灵都能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启程,尽情穿梭时空,尽情沐浴先贤智者思想的惠泽。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世界将不会如此精彩,不读书,我们将一无所知。只有经过书香的沐浴与熏陶,才能充实丰盈我们健康的生命和一颗抱有希望的心。我感谢书籍对我的滋养与磨练,它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知己,它见证了我成长的脚步和历程。让我们大家一起畅饮这“源头活水”,让我们打开书本,打开成长之门,寻求自己的快乐,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

海阔天高书自由

铜冶镇第一中学 杜海玮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首流传于世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其中的自由,便是世人终生追求的目标。到底何处有自由?如何能找到自由呢?相信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对于沧海一粟中的我来说,书中有自由,读书就是自由的根源。

阅读,是快乐的;是惬意的;是智慧的。莎翁所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如鸟儿没有翅膀。”读书是很高雅的事情,古语也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至理名言都揭示了书的真谛:无所不能。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这样为数不多的一群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留下一份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他们用真理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们所留下的杰作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瑰宝,供我们一代代分享下去。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大师,这些伟大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经典。

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高尔基、海明威、曹雪芹、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鲁迅、矛盾、林语堂、朱自清、沈从文。。。。。。每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知识领域的高峰。正是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鸿篇巨制。

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是我们成长的必备条件。有人说“阅读大师,读懂读不懂都有收获”。尽管许多大师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几乎时刻伴随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遥远而又亲近。每一位大师都是一座丰碑,阅读他们的经典之作,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书给予我们无尽的自由。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造,阅读是锻造的重要一环。真正的经典都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们的为人处世。站在大师的肩上,我们能够看得更远;沿着他们开拓的道路,我们能够前进的更快。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裕。闲时,从桌上抽出几本或新或旧的书,汲取那里面诱人的世界,有趣更有智慧。凡是你读过的书,都成为有生命力的,就像一个个朋友,我深知他们的品性,熟悉他们每个珍贵的细节……翻翻、看看、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自由了。

凡是用金钱能买到的,都不值得珍惜;而值得珍惜的,都是无价之宝。而读书获得的精神财富是骄人的资本,读书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更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向上的生命精神。生命因书而美丽,读书的人享有永远的青春。读书的乐趣浩瀚无边。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肩上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读书,是我们生存的需要,也是我们专业发展的需要,它已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陶冶自己的情操,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徜徉于学海,攀登于书山。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无边海洋,万里晴空,让我们用阅读来书写人生的无限自由吧。


 我读书  我快乐

铜冶镇西良厢小学 郭静

2009年,教育局组织广大教师开展了读书活动。西良厢小学通过实施“读书工程”,用经典的、前沿的理论和实践震撼了教师的心灵。于是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心在苏醒,在激荡,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升腾的力量!

读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心灵的内在滋养外化为人以及人的活动的积极变化。读书改变了西良厢小学师生,改变了学校的教育。

一、读书改变了教师对教育的认识。

有位教师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时谈到:“思考的意思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每每读到这句话,我不禁扣问自己:“你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了吗?你的点拨和引导,是不是让学生养成知难而退的情绪?你让学生拥有发现的乐趣了吗?你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意向了吗?”扪心自问,其实我更多关注的是解答习题的结果,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减轻学生掌握教材的难度,这就无形中代替学生去克服困难,忽略了自身“思考”的价值。如今我才明白:思维训练的前提是激发孩子进行思考,思维训练的意义是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善于思考,才能开启智慧。

二、读书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生活。

李镇西老师在当今的教育界影响很大,读李老师的书成为教师的“功课”,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李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的力量。”我在读了李老师的书后,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而且用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我今天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进行的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跟自己比,坚持不懈,我想,我也在不断的向“做一个真正的老师”的境界靠拢!

三、读书改变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学习生活。

五年级的一位学生在总结读书生活对自己的影响时,这样写道:“十一”长假,我拜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宛如饱食了一顿丰盛的精神食粮:毅力是成功的前提,是一种韧劲,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明白了,人应该怎样活着?保尔给了我们最美满的回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现在,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是我可以好好学习,将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祖国的建设献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读书是一场场心灵的洗礼,是一次次精神的畅游。书的香气就像花香一样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享受着这份快乐,因为我们的心底流淌着因读书而日益丰富的精神的“源泉”。

读 书 感 言

开发区申后学校   戎岩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我愿不懈努力,读破万卷书,相信我的教学一定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我们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读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批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型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快 乐 读 书 人

                  鹿泉市幼儿园   姜会娟

小时候,我曾想如果我能把我喜欢的书籍都买回家,如果我能和所有家中有书的人交上朋友,如果我的家人能在书店上班,如果我能在一个满是书香的地方生活,那该是一件最美好的事情!因为,书中的故事总让我们或喜或悲、或激动不已、或愤慨难耐;书中的知识总引领我们走向未知的时空、走向广阔的自然;读书会让我们那玩耍激动的心瞬间平静;读书会让我们烦躁无知的头脑豁然开朗;读书会让我们举止文明、羞于粗鲁;读书会让我们充满灵性,不屑那些粗简的游戏,也许当你需要帮助时,书会伸出援助之手;当你感到痛苦时,书会为你抚平伤口;当你在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时,书犹如一座灯塔,为你指明航程……。

    一个爱读书的人,总会有很多知心的朋友,因为他的言谈举止总是那样的赏心悦目,让人们敬仰和向往;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总会有许多知心的伙伴,因为他知书达礼,能为伙伴们解开许多不懂的难题。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首先,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读书,而不是书来管你。试想,一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而它们对你,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想。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还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大事——总之,当家的是你。慢慢的,你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人们说:“一个人读书越多,精神就越健壮”。不读书的人,他没有个性化的思想、最美好的灵魂、生活空洞乏味;热爱读书的人,知识不会老化,才思不会枯竭;作为教师,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够有效地教书、育人。读书,会为我们的生活添一些文化的雅致;读书,会为我们的工作添一些巧妙与机智。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读书,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然,为什么有人头悬梁,锥刺股呢?读书似乎又是一件快乐的事,否则,为什么有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却不可以不读书呢?

    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国、一省、一市、一县,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既然我们都认可读书是一条最幸福的人生道路,那就让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我们要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能创造奇迹” !我们要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让读书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和必须,让我们在读书的路上互相欣赏与赞美,让我们所有的成人与孩子们一起亲近书本,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遨游书海,享受学习的快乐,寻找生活的榜样。

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起点,读书也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让你、我、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书香,做快乐的读书人! 

读《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有感

鹿泉市育才小学   冯建伟

读了彭成老师的《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农村孩子,经过了无数的风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他成功了!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满怀感恩的人,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让亲人失望,不要让老师失望,不要让朋友失望……要学会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单位、感恩国家、感恩时代,感恩一切爱你的人。

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用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博爱的心。是他对生活的热爱,没有抱怨贫穷,而是感谢苦难的激励,成就了他挑战贫寒的勇气和信心;是他对家庭成员的爱,没有嫌弃母亲的打骂,没有嫌弃兄弟的无理取闹,而是感谢他们的亲情,成就了他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爱护孩子的广阔胸怀;是他对事业的执著,没有向困难低头,成就了他不畏强权,勇于创新的奋斗形象。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懂得父母的付出与艰辛,不再认为长辈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学会感恩,我们才能在苦难中健康成长,正确对待身边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学会感恩,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成长。学会感恩,我们就要像彭成老师那样: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了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遗弃了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的坚强自立;感激爱你的人,因为他给了你温暖!

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与从前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了,人们的心灵却变得冷漠了,对父母长辈的挚爱变得唯我独尊,对老师的良苦用心变得麻木不仁。在生活中,当你看到母亲头发掺杂了许多银丝的时候;当你看到父亲笔直的脊梁变得弯曲的时候;当你看到老师批改作业脖子酸痛的时候;当他们变得苍老憔悴的时候,你可知道,他们用尽了全部的力,付出了所有的爱,难道我们还不懂得感恩吗?汶川大地震,有多少教师用他们血肉之躯阻挡了迎面倒下的房梁,有多少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挽回孩子的生命?难道身边这么多的爱我们不应该感恩吗?我们很多人,在父母健在的时候,总以为父母还年轻,爱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父母一天天在衰老,有些父母根本等不到自己孩子出人头地的那一天,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我们一定要知恩图报,学会感恩。用一颗真挚纯洁的心灵去回报那些爱你的人,用爱去看待世界,用爱去回报社会。感恩,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短短的话语就可以表达。在母亲下班回来洗衣做饭时,递上一杯热茶,在父亲工作劳累一天的时候,为父亲轻轻地捶背;在老师批改作业脖子酸痛时说一声“您辛苦了”,这就是感恩的行动。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

我们要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我们要感谢朝霞托出了黎明,我们要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我们要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当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世界因此充满了爱,当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生活,生活因此而美丽!

读 书 感 言

鹿泉市育才小学      董青霞

    当前,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家长和学校所接受,逐渐形成共识,已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入议事日程的一项中心工作。小学教师已身负重任地站在了这一前沿。为此,小学老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从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角度,对儿童的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交往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

前一段时间,我有幸看到《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圣经》这本书。读完后,我的感受颇深。书中介绍了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几年来,将许多被认为是学业上无药可救的学生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孩子。在她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有了惊人的进步。李圣珍老师能够成为那么多孩子的母亲,那是因为她真正和孩子在意识上平等,能够从内心深处去和他们交朋友,成为孩子们的情感归宿。

想想自己也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母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离李圣珍老师的标准有着不小的差距。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认为自己做的不错,可当看到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虽然在工作上做到了尽心尽力,可在教育学生,与学生沟通方面还差很多。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真正理解教育的目的。李圣珍老师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健康的人、自由的人。”是啊,没有人的良好本质做基础,怎能谈得上培养栋梁。

李圣珍老师在书中揭示了许多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变成了无可救药的孩子的根源,也介绍了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不同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现在的家长,还是对作为老师的我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教育是一门神话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只有把教育的本质分析透了,才能做到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理解教育,懂得教育,让教育取得它本来应有效果。

书中虽然主要是介绍家长如何去发现并且帮助孩子的方法,可这些方法对身为老师的我也是一种启迪。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正在成长的学生随时地都在用自己的那双敏感眼睛观察着老师的一言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着老师的言行举止。所以,为了更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真正和学生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那种平等;第二,不能向学生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学生不是我们的情绪化的倾泻对象;第三,要成为学生的情感归宿,让学生从心里相信老师;第四,学生遇到困难时,不以指责,而是用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第五,要真诚地赞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横加指责;第六,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一般都是六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阶段正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意识、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的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极为重要。热爱和关心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基本条件。老师是他们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对每个学生全面负责,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抱着陈腐的观念,或不思进取,修养低下;或方法粗暴,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心理压抑,情绪低沉,学生的身心必然会受到伤害。那教育只会是空有虚名,真正的人才也很难出现。

因此,教师为不断学习,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为了让每一个幼芽能够健康的成长,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用爱去浇灌,让他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的成长,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好孩子,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读 书 感 言

上寨教育中心     张卫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如鸟儿没有翅膀。”诚如莎翁所言,书籍是很好的东西,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

读书是很高雅的事情,苏东坡故友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古语也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之事,古已有之。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老先生鼓励世人多读,见多方能识广。

清朝张潮则认为读书要分季节,不同的季节适宜读不同的书。其《幽梦影》有云:“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志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培根在《论求知》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在培根看来,读不同种类的书还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读书有法,但无定法。苏轼喜读《汉书》,每读后辄手抄数遍。袁中郎说:“若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毛泽东读书喜欢点评,在他读过的书里面,往往留有铅笔、钢笔、毛笔等多种笔迹的评论。林语堂则认为读书跟吃东西一样,读书的方法很多,你很难说哪种方法是最好的,但你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真正爱读书的人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曹操在戎马倥偬之中,御军三十余年,依然手不释书,足见是真正爱读书之人。欧阳修连骑马都不放过读书的机会,其对书的钟情可见不一般。曾国藩曾说:“若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可见,有心读书,户内户外皆宜;无心读书,即便是神仙之境亦不宜。

一些不喜欢读书,乃至怕读书的纨绔子弟,总会为自己不读书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有一不学无术之辈,作了一首诗道: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写出了厌读者的心声。后来,不知是哪个爱读书的文人将这首诗做了一些修改,道是:春天正是读书天,夏日炎炎不贪眠。莫待秋来冬又至,人生能有几来年?如此一改,将整首诗的意思与格调都变了,无心读书的借辞竟变成了激励读书的名言警句,改得好,改得妙!

读书的环境是有好坏之分的。金圣叹认为雪夜闭户读禁书,是人生最大之乐趣。金老有好的读书环境,是他的幸运,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金老那样幸运的。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孙康映雪读书,车胤囊萤读书,都缺乏良好的读书环境。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没人凿壁借光,也无须映雪,更不必囊萤。最好的读书环境莫过于: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打开台灯,伏案静读。红袖添香那是作秀,若读到唇干舌燥的时候,呷一口清茶足矣。

读书的方法有三种:一、浏览;二、思考;三、反刍。

浏览是读书的第一境界,也是读书人的必经阶段。不管你是泛读还是精读,无论你是读懂还是没有读懂,首先都必须大略地看一遍,只要是识字的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思考相对浏览来说上升了一个阶段。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如果不思考的话,就会感到茫然而毫无所得。张衡曾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读书唯有思考,才能弄懂书本的意思,才能将知识消化掉。

反刍则又在思考上有所升华。《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反刍是一个温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回味的过程。读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犹如欣赏一曲美妙的音乐,曲罢仍余音缭绕,正所谓绕梁三日,虽有所夸张,亦是反刍的体现。

大凡博学鸿儒都会经历这三种境界,浏览是文字,思考是内容,反刍的则是韵致,是新意。

可见,读书是一条最幸福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我们要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能创造奇迹” !我们要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让读书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和必须,让我们在读书的路上互相欣赏与赞美,让我们一起亲近书本,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遨游书海,享受学习的快乐,寻找生活的榜样。

   

编辑:站长
上一篇:第48期
下一篇:第49期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鹿泉区教研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