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圆周运动
第2课时 向心力
主备人 王新栋
核心素养 | 教学目标 |
物理观念 | 通过飞椅受力的分析使学生知道向心力是根据效果命名的力 |
通过小实验感受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 |
科学思维 | 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
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能够计算简单情境中的向心力。 | |
科学探究 |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以及质量之间的关系。 |
科学态度与责任 | 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 |
重点 | 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及质量之间的关系。 |
难点 | 向心力的来源 |
知识 回顾 与 储备 | 问题:从本质上讲,匀速圆周运动是个什么运动?其速度会变吗?有加速度吗?加速度会变吗? |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个变加速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会改变,有加速度。 加速度变不变呢?学习本节课后就知道了。 |
教学过程
任 务 一 | 情境创设 | 播放汽车在水平道路上转弯时车内视频 | ||
问题 | 问题指向的核心素养 | |||
1.在汽车转弯时,人的姿态如何?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3.人在水平方向上受的力有什么特点? | 通过认识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丰富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物理观念) | |||
1.上身向外倾斜,下半身没有动。 2.人的下半身收到了一个力的束缚。 3.指向圆心 | 教学建议 | |||
思维引导:人和飞椅整体的受力情况并不难,难点是其合力方向,可以结合下面的问题从“效果”分析。 | ||||
任 务 二 | 情境创设 | 播放飞椅的视频 | ||
问题 | 问题指向的核心素养 | |||
1.人和飞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力?合力怎样? 2.迫使人和飞椅做圆周运动的力的方向有何特点? 3.向心力的命名依据是什么? | 通过认识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丰富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物理观念) | |||
1.人受力如右图,合力水平、指向转动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总指向圆心。这个指向圆心的力就叫作向心力。 3.向心力:效果力,由某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提供,不参与受力分析 | 教学建议 | |||
思维引导:人和飞椅整体的受力情况并不难,难点是其合力方向,可以结合下面的问题从“效果”分析。 活动建议:得出结论后,可让学生参照教材第28页做一做,感受向心力,并作为任务一和任务二的过渡。(提前准备细线) | ||||
任 务 三 | 情境创设 | 演示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探究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 | ||
问题 | 问题指向的核心素养 | |||
探究前:探究过程中,涉及的可变物理量比较多,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请设计方案。 (控制变量法) | 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建立向心力的概念,探究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以及质量的关系。 (物理观念、科学探究) | |||
探究时,边观察边思考: 1.质量、半径相同,向心力和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2.质量、角速度相同,向心力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3.半径、角速度相同,向心力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 ||||
现象: 1.质量、半径相同,角速度越大,需要的向心力越大 2.质量、角速度相同,半径越大,需要的向心力越大 3.半径、角速度相同,质量越大,需要的向心力越大结论: 精确实验表明: 再根据公式推导 | 教学建议 | |||
思维引导: 先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探究前,教师讲解实验器材。 活动建议: 1.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2.形成方案后寻找志愿者进行相应操作。 3.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4.完成后,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 ||||
随堂演练:课后第4题 | ||||
任 务 四 | 情境创设 | 学生自制飞椅模型,观察角速度增大、减小过程中悬线的姿态。 | ||
问题 | 问题指向的核心素养 | |||
1.飞椅模型角速度增大时,悬线姿态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2.飞椅模型角速度减小时,悬线姿态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3.你能否利用动力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 通过认识物体做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丰富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研究) | |||
1.角速度增大,悬线向后倾斜,说明受到向前的力; 2.角速度减小,悬线向前倾斜,说明受到向后的力; 3.力与速度平行,改变速度大小;力与速度垂直,改变速度方向。 速度沿切线,向心力只改变速度方向;若改变速度大小,需要有与速受力度平行的力,即切线方向的力。 因此,变速圆周运动斜向前或斜向后。 | 教学建议 | |||
思维引导:认识力是怎样改变运动状态的,认识怎样改变速度的大小,怎样改变速度的方向。 活动建议:本部分重在学生的体验,并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分析。自制飞椅模型不必复杂,以手臂为转动臂,手拉悬挂重物的的细线效果也不错。 可以一位同学操作,一位同学观察。 |
课堂小结
学习任务 | 评价标准 | 达成情况 |
1.知道向心力是根据效果命名的力。 | 能正确解答课后第2题 | |
2.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感受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 ||
3.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质量的关系。 | 能完成探究实验,并能正确说出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质量的关系。能正确解答课后第4题。 | |
4.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能够计算简单情境中的向心力。 | 能正确解答《优化设计》第29页例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