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教研 > 本位解读新课标初心 实践深耕“立德树人”

本位解读新课标初心 实践深耕“立德树人”

2023年11月30日 07:59:01 来源:原创 访问量:3831 作者:张彦芬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这次的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理念,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左转》就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对比《左转》提出的“立德”和这次基础教育新课标的修订,我理解的 “学生发展为本”的中心词是“学生”,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为本,最终培养出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学生。

我想着新课程的导向和教学中一帧一帧的课题内容,努力思考,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落实呢。反复品味新课标中提出的“表现性评价”和“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什么这样提出呢?百般思考终有理解,基础课程改革的初心,终究是以学生为根本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真正“做事”中培养起来的,是在动词“做”中形成的,而不仅仅是具有 “知识、能力和技能”这样的名词。比如社会责任感,何为社会责任感,怎么测呢,通过相应的行动做出来才可以测出来,我们应该通过“做”来成为“是”,将名词“知识、能力和技能”转化为动词“做”,在真实情境下努力创设 “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结果,养成了什么学习习惯,培养了什么思维品质,提升了什么核心素养。”叶圣陶老先生再三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能成为健全的公民。”简而言之,就是教育者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光芒、意田中有智慧,就会实现人性化的立德树人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教书。叶芝说的:“在生命之树上为凤凰找寻栖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有简单纯粹的道德情怀和教育情怀,否则就无法完成传承文明的使命。我们工作平凡而深远,我们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者,尊重学生个体、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智慧,这是教师的道德职责所在;眼里有学生,教学有智慧,对话中有爱,眼神有鼓励,关注学生当前,也关注学生的未来,就是教育情怀。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教育的主体,是整体的、发展中的,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塑性极大的群体。他们最初的走向,就是他们将来的走向。教育,带有一定的严肃性,我们努力让这个严肃的工作充满感性和色彩,在尊重和体贴的教育过程中,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浪漫的色彩、心灵的激荡,让受教育者感到独立的人格与爱的温暖,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把这种温馨和关爱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脉,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化而成木,木聚成林,林聚成森,进而有影响这个社会的气候,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我们将来能够在一个社会里有尊严地、安全自由地,至少是免于恐惧地活着。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况态。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智慧使自己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中说:教师具有一种双重作用: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环境。理性来看,教育的成果感,并不是来自开花与结果,而是来自于坚持不懈的播种,把阳光、正直和积极进取播入学生的世界里,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变得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教育的深度,并不是在教育内容的深度上,而是在理解教育对象的深刻上。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不是说教师要设计学生的灵魂,而是如何走进学生的灵魂;教育不是要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让他们在学习这条路上、在未来生活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永远不丧失对未来的希望。教师的智慧,源于爱,基于天赋,长于专业,输出于课堂。我们要专注于打造我们的每一节课,把课堂变成一个魔幻隧道,让每个学生一旦通过就变成了另一个迥异于先前的自己,不期然地能卸下一些东西,更能又不期然地拥有一些东西,好课如塔,我们每个筑塔人都把自己的玲珑宝塔筑成我们自己膜拜的风景。

我们也要适当的增加一下自己的丰度,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颗沙子。我们有没有遇到瓶颈期,都需要读书,或疗愈、或照亮或指引。读书、写作、参悟、慈悲的面对、精深地思考、慷慨的给予,都是必修课,我们努力要把每一个日子都活出远离乏味的精彩,努力把每节课都打造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这自然是需要大情怀和大智慧的积累。我们一定要多读书,从书中获取弥足珍贵的滋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和人格,要学会从细节出发去看待事物,一直都要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特别需要读点哲学方面的书,哲学思想更有助于我们思维的拓展和素养的提升,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有时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今天的慢慢输入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输出,多读书。

赵汀阳教授有一个“动词哲学”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名词,而要去成为一个动词,这与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非常契合。动词创造了属于自身的宾语,并且使事物具有价值,我做故我在。而名词限于自身,没有宾语,只具有分析意义,无从提问,更无法发展。成为一个及物动词,生命才能称之为生命,就能完成生命的自鼓励、自反馈、自组织、自协同,就会打开生命美学的觉醒,促进个体的觉醒与信仰的觉醒。就像怀特海指出:“生命就是源于过去、指向未来的情感享受。它就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感享受。”

莫言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们最大的好运并不是偶然捡到钱,而是有一天,你碰到了一个打破你原有思维模式的人。最好的运气无非是,遇见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通过提升你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引领你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便是你生命中的恩人。

通过这次基础教育改革,我们一定能做更多学生生命中的恩人、贵人。

编辑:上庄镇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鹿泉区教研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