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职教教研 >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科特点 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科特点 各不同

2022年11月16日 21:38:44 访问量:17756 作者:张素恩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科特点各不同

——高中语文任务群单元教学感悟

张素恩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    050200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推广实施,2020年秋季,我们也开始使用新教材。课本更换终于尘埃落定。拿到了新教材,有一种期待后的新鲜;执教新教材,对一些新单元,又有一种陌生的茫然。新教材有些单元组成的篇目内容,既有历史的顺序,又有思政的特点,真的是“文史不分家”“文政不分家”,“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科特点各不同”啊!我们如何去合理的完成这些单元课文的教学呢?语文课上成思政课,抑或上成历史课可以吗?显然是不行的,如此语文就丢失了自己。

语文课程有什么特点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解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课程目标是: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学习

革命传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历史、思政等学科都是要进行的,但是语文学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有其学科的独自特点。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呢?

围绕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教材共设计了两个单元,其中一个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伟大的复兴”为主题。主要谈这一单元教学感受。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选文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这六篇课文代表党的几个不同历史阶段,从革命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表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这些作品历史线索非常清晰,但我们不能把它上成历史课。这些作品,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绝好素材,但我们也绝不能上成思政课。

如果说历史是时间纵向的骨架,那么这六篇文章,就是缀在这历史线索上的有血有肉的熠熠生辉珍珠,通过欣赏这一粒粒明珠,回顾历史,走进人物、领会精神、品词析句 、学习章法、提升能力。

教材的单元导语部分提出了本单元主题和学习内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在这一光辉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内涵丰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要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获得崇高的体验;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在这篇开幕词中,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议论性的语言中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长征胜利万岁》作为一篇回忆录,具体描绘了红军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3个场景,讴歌了长征精神。

《大战中的插曲》通过百团大战中救助日本幼女这段插曲,讴歌了革命前辈和我八路军人道主义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以独特的视角,让人感受国家尊严,中国人民维护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精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选取了一些典型事件,表现了焦裕禄优秀品质,讴歌了焦裕禄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从八个角度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努力抗疫,讴歌伟大的抗疫精神。

这六篇文章就如六个特写镜头,记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事件,是极具代表性的,是历史和思政上所讲的民族精神的具体化和立体化,是传统教育的形象化。有的文章有严谨的逻辑,有的文章有生动的描写,有的文章有鲜活的事例,有的文章说理议论,有的文章直抒胸臆。学习六篇文章还涉及文章的词句赏析、篇章结构赏析、演讲稿等不同实用文体写作等等,总之,语文离不开阅读与鉴赏,语文离不开表达与交流,语文离不开梳理与探究,语文离不开写作,即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这都是历史和思政课所没有的,如果只是学习历史框架和思政上概念内涵、价值意义,语文就不能称其为语文,它就要改姓“史”, 或者改姓“政”了。

我曾经问学生,语文课、思政课、历史课都学习民族精神,学习内容和方法一样吗?

我班的历史课代表在学习心得中写到:历史上,是按时间点讲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概念简洁得出,注重介绍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语文上,则通过选取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或者运用不同手法具体刻画某一人物形象,以小见大来反映当时的民族精神,或者通过描绘某些重要时刻,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来展现民族精神,或者通过记述某几个事件来分析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要通过阅读文章来感悟。

思政课代表说:思政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涉及民族精神的有关内容。它从民族精神的含义到意义,再到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概括和表现,总结其形式和发展,最后提出新时代如何弘扬民族精神,主要以简洁概括的语言进行阐释。更注重理论知识。

语文、历史和思政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但又有明显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历史课程主要通过历史事件回顾,历史资料解析来理解历史规律和历史意义,形成对历史的看法;思政课程主要通过讲解历史过程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含义和精神价值来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历史课程和思政课的教育是以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学科思维作为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教育是紧紧围绕文本阅读和语文活动,在阅读中领会作品体现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受到崇高精神的感染,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它可以充分利用思政和历史的学科知识,进行语文学习,促进语文素养提升,但不以掌握历史和思政学科知识和规律为目的。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学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理论的价值”,学习任务群属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文有七篇文章,分别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这些文章富有思辨性,有着严谨的论证思路,善于运用多种推理和论证方法,论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语言表达准确精炼,是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良好材料。

七篇论文属于社会科学论文,专业性比较强。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论著,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

前四篇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中心,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抗战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时期,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社会思想领域的重要认识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及思维方法。后三篇,以立身处事的思想认识为中心,从自我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再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真诚、怜悯心和坚持正义的问题。

这些文章既有思政的特点,也有历史的线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稍有不慎,就可能走偏,讲成思政课,或者历史课。

我第一遍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课的时候,不知所云,读第二遍时,头就有点大了,那么多的政治术语,我把握不准,“民族”怎么是经济因素呢?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偶然性、必然性……一系列名词让我头大蒙圈。是否请教政治老师呢?一旦我解释错了,是否被学政治的学生笑话而形象扫地呢?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曾问我“老师,前面讲的是否就是思政所学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呢”。作为语文课,此篇从哪里入手呢?

我静心地思考,认真细读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教学参考。课后“学习提示”最后一段,“学习恩格斯这封信,要了解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要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会总体把握,像恩格斯在信中所说的‘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这段话给了我启示,我为什么总和一些概念名词过不去,揪住他们不放呢?我应该用语文的思维去学习,去备课,去上课,不能让思政课的一些术语把我带偏了,我又不是思政老师,我要上成语文课,把概念名词还给思政老师吧。此篇“咬文嚼字”要不得,需要“不求甚解”。

历史背景是理解此文的钥匙。背景中交代此文是恩格斯针对学生的两个问题做的答复。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我跨过晦涩难懂的名词术语,梳理文章的脉络、观点、论证思路,围绕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去重新解读课文,豁然开朗。备课初的如梗在喉、堵塞不畅消失殆尽。

阅读专业性很强的文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每一部分的首句、尾句,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观点,弄明白文中例子的用意,学习科学论文用语的严谨性,准确性等。这些学习内容恐怕都不是思政课和历史课的学习目标吧。

3班语文课代表谈学习此文感受时写到:《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课文中理论知识较多,在刚开始预习时,我一直在琢磨它的每一句话的意思,想通过自己的话来解释,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真的很难弄懂,这里面的专业术语非常多,甚至比我现在学习的政治内容还要深奥,一时弄不清楚,我非常期待老师的讲解。在第2天上课时,老师指导我们从背景、语言、思路、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解读,当我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渐渐理解了每句话的含义。学科之间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可以互相参考,但每科都有不同的学习角度与学习目标。

4班政治课代表谈课后心得时说: 因为选修了政治,这篇文章刚好涉及了哲学,所以我用了哲学知识来学习这篇文章,关于恩格斯解答的第一个问题,出现了“经济关系”这个名词,据我所知,生产关系是……关于恩格斯解答的第2个问题,他首先提到了“政治、法、哲学、宗教”等上层建筑,然后又提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之后,恩格斯又讲到了经济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大概是与“时势造英雄”的原理是一样的,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新教材的单元编排是双线结构,其中一个主线就是人文主题,难免有的单元的选文,既有历史的线索,又有思政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我们要坚守语文阵地,不能丢失了自我。

历史、思政对语文的学习有辅助作用,但不是主要的,不能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喧宾夺主,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思政课。但语文学科也绝不排斥历史和思政,借助历史和思政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手法。   

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0年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师教学用书·选择性必修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8

3)《教师教学用书·选择性必修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8

 

编辑:鹿泉一中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鹿泉区教研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