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备课人 鹿泉区山尹村镇龙凤湖学校 董冰
课 题 | 山水画的意境 | (共 1 课时) | |||||||||||||||||||||||||||||||
教材学情分析 |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本文侧重理论探讨,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 ||||||||||||||||||||||||||||||||
核心 素养 目标 |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 ||||||||||||||||||||||||||||||||
教学 重点 |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 ||||||||||||||||||||||||||||||||
教学 难点 | 学生对“意境”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为这是一个较为抽象且多义的概念。 文章可能涉及一些专业的绘画术语和技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 文章中可能涉及一些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 | ||||||||||||||||||||||||||||||||
教学 方法 | 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 ||||||||||||||||||||||||||||||||
教 学 过 程 | |||||||||||||||||||||||||||||||||
集体备课 | 设计思路 | ||||||||||||||||||||||||||||||||
1、情境导入——识意境 创设情景:以维吾尔歌曲及库木塔格沙漠中国画导入导入,听到歌曲,同学们整个音乐细胞都在跳动,心情是怎样的?再听古典音乐,是不是整个人整颗心都安静下来了?为什么我们的心情会受到音乐的旋律有影响呢?除了音乐会给我们的心情带来影响,如果欣赏一幅画会对我们的心情有影响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我们请了国画大师李可染老师做我们的导师。 2、教学新课 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惆怅 真挚 渲染 浮光掠影 暮霭 赋予 夔门 理解词义 意境:惆怅:真挚:渲染:身临其境: 3.了解文体 文艺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通常具有较强的专业属性。 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文艺评论文的阅读策略与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如都需要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但文艺性评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较强的专业性、特殊的写作方式,因而其阅读策略,除了遵循议论性文章的一般阅读策略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须注意作者在其专业领域中所提出的观点、核心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作者为表达其观点和核心概念所使用的专业术语的特殊含义。 任务一:初读文章——悟意境 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 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5.什么是意匠,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明确: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之间相互依附,相得益彰。 填写思维导图。 任务二:选读诗文——析意境 6.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明确: 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任务三:审美实践,——品意境 小组探究后交流 1.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学以致用:假如你是拍卖行的拍师,让你为《万山红遍》写一段拍卖词,你会怎么写呢?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峰雄奇,红林错落。 飞瀑明亮,小溪涓涓。白墙黑瓦,山静村宁。 高低和谐,动静相宜。冷暖对比,相互映衬。 远近相辅,层层推进。从点到面,由实到虚。 层次丰富,构图饱满。深沉静穆,情意浓烈。 河山壮丽,满纸豪情。匠心独运,引人深思。 真是:笔底生烟霞,胸中有丘壑。 2.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关于绘画和写作的启示? 明确: 绘画方面的启示:①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②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③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④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写作方面的启示:①尽量熟悉我们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②写作要在客观事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③对所写景物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才能打动人心。④要思考和感悟生活,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三、课后作业:用意境 认真阅读课文内容,理解山水画中意境和诗歌意境之间的关系。 完成一项特色作业:二选一 1.寻找一副你喜欢的山水画进行描摹,为它配一首你认为最合适的诗,或者自己为它创作一首小诗,写在你描摹的作品上。 2.为你喜欢的某一首诗,创作一副简单的山水画。例如《湖心亭看雪》《江雪》《定风波》《过天门山》等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
| 播放音乐及绘画,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情景交融后就是意境,为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及山水画的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做好准备。另外,播放音乐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会何为意境。
本环节意在通过检查预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课的文常知识,积累本课重点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文,运用了议论文常用的结构。在整体把握文章之前,回顾关于议论文基本结构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清语段之间的关系,给复杂的语段划分出层次。通过探究“意境”的本质,层层阐述,思路清晰。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明确了本文的论点,也能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
举例论证是本文广泛使用的论证方法,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通过整理、理解文中所举的各种例子,进一步加深对理论和观点的理解,理清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学习如何用材料支撑观点。从阅读延伸到写作,归纳出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设置此赏析,让学生欣赏诗画作品,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将所学的方法运用于审美实践,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联系实际,思考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自己心中的意境之美。
| ||||||||||||||||||||||||||||||||
板书设计 山水画 的 意境 论述对象 核心内容
相辅相成 灵魂 加工手段 山水画
|
| ||||||||||||||||||||||||||||||||
课后反思: 本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教学过程中所设置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和发言,能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深刻理解并领悟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而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 不足之处:课文内容都是艺术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十分有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及艺术审美不足的学生来说,难以应对本文教学。此外,如何让抽象化的理论更加形象化地呈现,亦是本教案需要改进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