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高一数学 李会彦
深度学习的提出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度学习的提出不是又多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是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因此,对深度学习,要把它理解为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
目前,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老师思考的很少,实践更是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既实现人类历史文化的代际传承,也实现了培养人、发展人的根本目的
。
教师要把“深度学习”的核心实质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教学是自觉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而且要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如此,学生必然要学习比自身现有水平高的多难的多的内容,还要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去学习。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如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能够独立操作这些内容,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出场,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
首先,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要确立最近发展区,前提是先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要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即知道学生“在哪里”。同时还必须确定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这个未来水平远比学生现有水平要高的多,不是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而是自己怎么跳都摘不到的“果子”,即凭学生个人现有的能力和努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水平。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必须学习有难度的内容、完成有挑战的任务,即“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较高的未来水平之间便形成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正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发展的区域,也是学生以主体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获得发展的区域。教师既不因学生学习困难就降低难度,也不因“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而将自己置于教学活动之外。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作为主体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走向未来水平。
其次,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学生成为主体的主要标志是能够自主操作特定的对象(客体),并能够从中获得发展。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这种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对象。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教学材料呢?教学材料与知识、与教材上的内容不同——不是他们的简单复制翻版,而是对他们进行转化的结果,是他们的活动化、具体化,是能够与学生发生关联并能逐渐展开的活动样态。具体而言,知识、教材内容与教学材料呈现如下关系:知识是客观在那儿的东西,是科学教的实验、哲学家的论证、文学家的描述描写等,不管你学不学它,它就是那个样子;教材上的内容,以客观知识为基底,关联着学生的学习,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水平对知识的选择、加工、改造。但是教材内容并不是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的、现实的内容,而是离学生较远、较为抽象、静态的内容。相比于教材内容,教学材料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
提供学生能自主操作的教学材料,意味着教师要基于教学材料设计并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与学习进程,即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出发,展开主动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形成一定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能够把未来水平转化为自己的现实水平。能够提供这样的教学材料,是教师促进学生自觉主动活动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工作。
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前提与准备工作。如果要列出必须做的工作:全面把握学科结构与内容;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规律、学习特点,也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愿望、喜怒哀乐;与学生进行顺畅的沟通与交流,营造明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能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凝聚精神于学习之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