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渗入科学课堂
良政小学 张光彩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达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使学生学会乐于与人合作,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性格。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与教育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我在学科教学中抓住这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了如下德育渗透教育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科学这个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似乎很大,还很陌生。因此,培养小学生严谨的态度也不是一下子就急于求成的,它要经过反复训练来实现。通常情况下良好的习惯是来源于细节上的培养和强化。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注意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细节做起。如每次去实验室做实验课前,我都要讲清进入实验室的要求:要轻声慢步进入实验室,有理有序去坐好,提前准备好实验物品。仔细想老师事前的要求。这样反复的课前训练,就让学生养成了做事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行为。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会帮助学生提前制订好学习的计划,让他们明确实验时的相关细节要求,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自觉放回原处等。按要求有序退出实验室。通过这些细节上的反复训练,学生渐渐就形成了动力定型的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上科学课不仅仅能学到科学知识,以后无论做何事都要认真负责,这样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二、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我们常说“母爱是伟大的,师爱是最无私的”。因此这种无私的爱如果和风细雨播撒在学生心头就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实验课、活动课上我经常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他们不懂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对他们出现的不正确做法进行耐心纠正,通过手把手教和心与心的沟通,让学生去体会成功的快乐,总结失败后的心得,使课堂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通过这种“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让学生快乐成长。
三、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更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所以教育小学生从小就肩负起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家园的重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因此,在每一课教学时要时时刻刻提醒督促学生养成从小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在教学《共有的家园》这课时,讨论“日常我们用过包装袋可以随便扔吗?为什么?”和“我们可以随意丢弃自己的米饭和食品吗?为什么?”时,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因为我家有钱,不好吃的东西就可以丢弃,是我家自己的事。针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我及时让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最后这个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教育,明白了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家,要从我们做起,明白了人人破坏环境,地球的家园就会毁灭,人类的生存就难以维系的道理,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的意识。
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人离开社会的交往他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所以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有着重大影响。为此,我在科学课教学中就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在实验课教学当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常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中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一切事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验员、材料员和记录员各司其职,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实验开始,各小组成员同心协力,集思广益,最后达成自己的学习结论,然后派一人汇报成果,课堂学习情境十分活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弘扬了团队意识,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大家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让学生在充实快乐的合作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发展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能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含着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潜在因素对他们适时进行教育。如“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之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不断强大,深深为祖国古代杰出的成就和如今的科技进步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以上多种手段给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让学生从小心装祖国,心系祖国,肩负起“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小学科学课堂与生活实际是时时渗透在一起的,要努力做到德育的润物无声,我们就要在挖掘教材中实现德育任务的内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品德教育,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