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教研 > 教育的因“地”制宜——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

教育的因“地”制宜——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

2021年05月13日 08:37:02 访问量:664 作者:赵聪芬

教育的因“地”制宜

——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河镇南故城小学  赵聪芬

过去常说“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跟孩子打交道的确是一件非常烦心的事,但是有烦恼才会有乐趣。16教学工作,我感触颇深,有劳累,收获,失败的苦涩,更有成功的甘甜。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师是不乏味的、是充实的

教师是一个能把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职业。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我们的深切呵护关注下自由幸福地成长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倾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同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我们每个人才成为独特的个体。

今天,在教育的发生之处,我们看到了一种个相: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于是教学和教育气血不足,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付出,都近于无用。由此我们反思:过去我们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不许学生做什么”。教育=不许干什么。现在看来,许和不许只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不许”是“堵”、是“命令”,没有从内心解决问题。我们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需要的研究。我们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言行,但要尊重他是有价值、有尊严的个体。丢掉了学生个性,没有了教育的宽松氛围。“教书”便一塌糊涂。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漂亮的蝴蝶”的美术课上,老师请学生认真观察蝴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装饰活动。很多学生陆续画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他们绚丽的绘画作品不时得到老师的赞赏。其中一个小女孩的作品很快引起了老师的关注,她只是一个劲儿用黑色的油画棒在纸上涂色,却没有画出一点蝴蝶的痕迹。老师见状,好奇地问:“你画蝴蝶了吗?”小女孩专注地回答:“画了呀。”“蝴蝶在哪里呀?”“在花朵上。”“花朵在哪里呢?”“天黑了,花朵就看不见了。”

小女孩灵动的思想,教师耐心的倾听,让我不得不为之感动。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下意识的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学生心中的“美”——这既是一个主观的标准,又是一个排他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同于成人、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如果教师在看到小女孩的“荒诞”作品后,没有倾听她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没有尊重她的创作意图,而是进行简单的否定,那么伤害的就会是一颗在追求艺术美的道路上被扼杀的心灵。

当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时便会有了更多对于教育的感悟。教育绝不是制造机器的模子,绝不是老师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一条线,线里边的是好学生,跑到外边的都是坏学生。我们面对的是有个性的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学生稚拙而大胆的作品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与情感,他们看似“并不完美”的作品也需要得到我们的理解、肯定和支持。

二、耐心接纳学生的负面情绪

生活中你是这样的教师吗?总是伸出手指指责孩子的种种错误。

面对学生不理想的成绩,总是会说“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看人家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满分?同样在一个教室上课,你怎么就这样?”面对学生作业拖拉磨蹭,总是会说:“你怎么还没有写完?”学生刚要辩解,就会说“住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还顶嘴!”结果学生的心情坏到了极点,教师越气学生也越气,事情一团糟,教育的效果等于零。

在该倾听学生诉说委屈的时候,却开口谴责;在该理解学生感受的时候却否认事实;在该回应学生情绪的时候却盘问问题所在,甚至出言嘲笑,想想我们是这样的吗?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最本能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抱怨、生气,然后以严肃的态度、严厉的语言批评、呵斥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

这让我想起曾读过的一个故事:一群孩子总是往一个花园里扔砖头,主人很不高兴。怎么办?于是他想了这样一个办法。一天,他对孩子们说:“我看你们扔的很高兴,这样吧,你们进行比赛,谁扔的最远,我给他10块钱。”孩子们一听这话,都来劲了,全都用力扔,优胜者果然得到10块钱。第二天,主人又来了,说今天第一名只能得到5块钱。孩子们很兴奋,5块钱也不少啊。第三天,奖金降到了1块钱,有一些人嫌少就走了,但仍有人继续玩。第四天,主人说今天胜利者只能得到一角钱了。孩子们听了很不屑于顾:“就1毛啊,谁给你扔啊!走!”孩子们走后,就再也没有来过。

花园的主人没有指责,没有过激的言语,目的却达到了,而且是再也没有来过。故事让我们反思。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当你伸出一个手指,指责学生的时候,想想是不是有三个手指在指着自己,我们在要求学生的时候,我们做到了吗?是我们把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一点点的抹掉了,所以请收回你的手指,遇到学生的问题时让我们学会先处理情绪,再处理行为。时刻记着你是播种者,你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所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起讨论怎么解决而不是无休止的指责,批评。适当放手,要给学生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即使学生做了错事也要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只有以宽容之心欣赏学生的错误,才会在情感上接受错误,在心理上消除和学生的距离;才不会由于情绪的影响,使自己的智慧、能力受到抑制,在处理错误的第一时间作出错误的决定;才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对错误的性质、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才可能想到最机智、最艺术、最具有个性化的的处理办法;才可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可,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热情的配合,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把错误消于无形,所以我们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潜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现如今学生们时常出现厌学现象,原因有很多。比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安逸,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学习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学习失败又代表了什么。又如也许学生最初由于新鲜感的原因积极性很高,却因为教师疏于引导从而渐渐消退,导致最终失去了学习目标。加上前途选择呈多样化趋势以及目前越炒越热的"学习无用论",学生失去学习动机成了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第一、要慢慢渗透,给学生多一些关心和期待。

渗透有好有坏,最好的方法是无形的,育人于无形,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但是渗透教育有好有坏,言教是最无效的教育,所以老师要做到慎言,不迷信,要常正面暗示。

例如: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新学期,一位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嘱,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高出许多。

分析:这两位教师在受到暗示之后,对学生看法发生了改变,并且改变了对学生的态度、感情等。同时教师又把这些传递给了学生,学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期待,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和努力,以更加努力学习来报答老师的关心和期待,导致最终的奇迹发生。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能成功,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在于他周围的人的相信、关心、期待。

第二、要少提要求,多做具体指导。

教师要少提要求多做具体指导,孩子最想要的是知道如何做,学生之所以没做好是不知道怎么是好,所以老师或家长不能总是训斥或要求,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给出好的标准,并指导或帮助孩子达到。

第三、要勤于反思,勤于实践。

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要努力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成绩就是随之而来的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关注学生,与学生产生共情,没有一个人能够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忽视,孩子们也是这样。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

全接纳慢引导,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四、静心等待学生的慢慢成长。

现在我们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往往是在追求“快”,希望教育立竿见影,希望成绩尽快提高,却失去了耐心,忽略了日常的培养,结果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追求“快”,是没有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表现,欲速则不达。我理解,所谓“教育是慢的艺术”,就是要我们沉下心来,守得住时间,耐得住考验,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培养学生好的习惯,用对孩子父母般的耐心和慈爱,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所以学不会“慢”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用心的老师,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好老师。

“慢”下来,就是真诚、宽容、理解起来,就是用爱心来坚守,就是把我们还原成一个孩子,以他们的目光,在他们的世界里共同体验成长和快乐。

我们要坚持,不求日日新,但求把一些做法做实、做好、做久。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只要顽强的坚守,就一定能创造精彩。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教育无小事”这一句话。教育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人,千人千面,我们不能仅用一个模式完成,我们一定要因人而异,制定完善的计划,特别注意一些小问题,因为细节决定成功。把信心和成功写入孩子的故事。给天使孩子们插上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爱”,一个翅膀是“信心”。这一对翅膀会让孩子在以后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编辑:大河镇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鹿泉区教研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