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教研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21年12月10日 08:11:54 访问量:1660 作者:曲寨中学齐立静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诵读课文

1.师范读文章,请学生注意听清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小组推荐学生范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通译课文,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提出疑问。

(请学生通译课文,并点出重点字词句,教师指导。如:绝、更、拏、拥、毳、雾凇、沆砀、焉得、白等)

四、品读课文

(一)情感铺垫

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西湖梦寻》,他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请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课文探究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并从文中找出依据。(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发挥。

2、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在文中找出原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这幅“湖山雪夜图”的描写很美,意蕴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说说它美在哪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②引导学习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称为白描。

 

 

③迁移训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3、西湖美景,是否真的无人领会?

从题目看,从“我”的情感看,都可以不写“亭中两人”,作者不但写了,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处亦可以说:我见二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之眼,写痴情之“我”。一笔不写自己,却笔笔暗写自己。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对面落笔”,十分巧妙。

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可解“勉强饮”或“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

4、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褒,是贬?

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痴”亦常指追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

5、学生再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用意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2、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作者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答: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

六、总结收获

1、领略了冬日雪湖的美景。

2学习了写作技巧:选取独特角度白描写法巧用量词。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诗,我们再细细张岱之痴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景    苍茫清冷

 

痴心     思念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 附件(1个)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x (40kb) 下载
编辑:大河镇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鹿泉区教研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