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通史复习——汉朝

通史复习——汉朝

2020年12月30日 18:19:40 访问量:867 作者:马莉静

第二单元——汉朝

二、两汉202刘邦建立,史称 西汉,都城 长安。公元 9 年被王莽  朝取代,随后被农民起义推翻。25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 220 年被  取代。

(一)政治。完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两汉强盛提供制度保证。

1、内外朝

(1)内容:参考图示)


 

 

 

 

 

 

 

 

 

 

 

2)评价: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②汉武帝启用身份低微的人参与决策,便于控制          

2、监察制度

(1)中央:御史大夫

(2)地方: 刺史  

①西汉: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位卑权重,只有监察权)

②东汉: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州变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二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中央衰弱,造成地方割据

3、选官制度: 察举制 

1)内容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依据:孝廉、品德)自下而上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选官制度。

补充认识:征辟制——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2)评价

积极:注重道德品质修养,选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考核科目注重孝廉、贤良,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考试方法后来成为科举制的主要方法

消极:标准过于笼统没有客观标准,容易任用私人、弄虚作假,后被豪强势力垄断仕途,到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累世公卿”的士族。

4、郡国并行制

(1)原因: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刘邦自以为借鉴秦亡的教训(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2)内容:西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包含王国和侯国。王国名义上受中央节制,实际上独立性强是割据势力。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郡国并存不是在郡县体制内有封国,而是一部分是郡县,一部分地区是封国,郡县体现中央集权,封国体现地方割据,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结果:七国之乱

(4)解决王国问题:

①措施:A、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后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列侯由郡统辖。

B、附益之法:不许诸侯招揽宾客,只能衣食租税,不许参与政治。

C、酹金夺爵:汉武帝以祭祀宗庙,要列侯献酹金助祭,以所献酹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②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加强了中央集权。

5、州郡县制: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州变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二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6、汉武帝:总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方面:

①改革币值,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算缗”“告缗”,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

5)边疆(民族关系):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对匈奴发动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二)经济。继续推行秦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获得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铁质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

2)生产技术:牛耕逐渐普及铁犁牛耕成为农业主要耕作方式;西汉耦犁(二牛抬杠);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变,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便于牛耕的普及,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代田法(补充理解: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

3)水利灌溉和工具: 关中地区——漕渠、白渠、井渠 ;王景治理黄河

4)播种工具:耧车

5)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田庄经济          

补充理解: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田庄经济得到发展。

土地来源:主要由商人、地方豪强地主、官僚等用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规模大)

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除了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外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管理形式: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

汉代地主田庄是伴随着汉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历史的必然。大地主田庄虽然存在许多弊端,诸如恃强凌弱,以众欺寡,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大量人口,把持一方政治经济命脉。但是,在社会保障不健全、天灾频繁、战乱不断的东汉社会,地主田庄对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维护一方稳定,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稳固东汉统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手工业

1)经营形态:①出现新的手工业经营形态: 田庄手工业(见上述“田庄经济”)

               ②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略)

2)纺织业:马王堆1号汉墓的素纱襌衣;中国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

3)冶铸业:

汉武帝时推行盐铁官营制度

补充理解: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

②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东汉初杜诗创造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4)陶瓷业: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

(1)交通

①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伊朗),往西到达条支、大秦(罗马);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②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补充认识: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2)“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严格管理,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3)城市: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长安和“五”)已经形成

4)货币:货币官铸——五铢钱(汉武帝时,铢:计重单位)

4、重农抑商的表现:

1)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低;

2)汉武帝时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西汉时确立了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这一制度直到唐代依然实行;

4)商人在政治和法律上的遭受歧视,直到宋代才开始改变。

(三)文化。政治上统一巩固推动思想统一,文化体现大一统。

1、思想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它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黄老思想实施影响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文景之治),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

①原因:

A. 黄老学说不适应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

B. 董仲舒改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根本原因

C. 汉武帝大力提倡

②内容: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B.“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C.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为人处世的标准,有利于社会安定

D.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轻徭薄赋——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

③特点:A.外儒内法,兼有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

        B.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C.宣扬“天人感应”,神学倾向 。

④影响:

A.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B.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⑤总结认识: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仁政”“礼”“为政以德”“民本”等思想。

发展:

A.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更加强调“君本”思想;又增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B.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教育:  太学  建立

1)发展概况

西汉汉武帝时——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官方教科书;  汉武帝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

东汉:太学清议

(2)意义:

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对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一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对儒学: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技:

①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火药:成熟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硫磺、硝石列为重要的药材

(补充认识: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天文: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部药物学专著,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东汉末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4、艺术

1)书法: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2)绘画:画像石、画像砖

5、文学形式: 汉赋   

1)含义、特征:汉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韵文和散文并用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词藻华丽。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西汉早期——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赋的全盛期

西汉后期——扬雄

东汉时期——班固、张衡   东汉后期——大赋减少,短篇小赋兴起

(补充认识:

史学著作: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被称为乐府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繁荣原因两汉国家统一,高度繁荣

6、宗教:

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马寺,官方正式确认引入                            

道教--东汉末建立,中国本土宗教

 

编辑:鹿泉一中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鹿泉区教研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