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教研 >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2022年11月12日 10:05:36 访问量:862 作者:张荣平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鹿泉经济开发区学校  张荣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本课主要讲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的成就,其中的知识点“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等内容在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常有体现,因此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课之一。从单纯的知识角度看并不困难,但比较枯燥。另外本课蕴涵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能培养学生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自豪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也能够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精神,成为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同时还可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这些对学生可以一生受用。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会有所帮助,对于了解成就的具体内容也没有问题,虽然学生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杂交水稻等科技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理解不深。另外初中生毕竟还是侧重于感性认识为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于理解成就的意义等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由于初二学生的历史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因此,本课要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伴以教师讲述,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历史问题,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能力提升: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 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认识: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 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学习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初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教材资料不充分,在分析原因上,可能不能够抓住深层原因。
五、课前准备
在课前我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
六、过程与方法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的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以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科技成就和介绍科学家,加深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补充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但是历史意义和取得成就的原因确实需要靠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渗透。鉴于此,我打算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中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可以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展示、讨论的发言更是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参与。特别是对于情感目标,首要的是利用材料、视频等让学生感动,以“感动”作为突破口,要让学生学会“感动”:感动于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和奋斗精神;感动于袁隆平的执著追求;感动于新中国创造一个个奇迹。并由此引发学生产生对新中国成就的自豪感;能自觉学习科学家的精神,能从现在就开始做起。这样达成预期目标。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依照先学后教,贯彻小组学习的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环节:情境导入,激发思考——自主阅读,提取历史信息——小组交流,概括历史信息——师生探究,共同提高——浏览记忆,当堂检测——结束课堂,畅谈收获。
(一) 导入:
   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到近代一些开明的科学家努力向西方学习并取得了一些创新和突破,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历史状况提出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否赶超世界的问题引出新授课。(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温故知新,加强认识历史内容之间的联系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图片的兴趣,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独立试航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设计意图:对教学重点解决措施。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分组填写表格,学生之间对表格内容交流与完善,再进行展示归纳本课的知识,最后教师适时点拨总结,使学生掌握重点。
(三)合作交流 探讨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群策群力,看谁表现最精彩)
 合作探究一:新中国科技之光
 (1)假如你是学校科技馆的解说员,请你从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杂家水稻中选择一项科技成就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成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规范组织语言的能力,并锻炼学生口才。
   (2)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图片,并配以总结性讲说。特别播放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这样就使学生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并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使人类第一次亲见原子弹的威力。二战后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严重对立,使人类陷于核战的威胁中。抗美援朝期间,中国节节胜利。为了挽回战局,美国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面对美国的核威胁,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中国的科学家们同心协力,夜以继日工作,发愤图强,攻破一道又一道难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
   材料二: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 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请回答: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还要研制核武器?
(2)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何重大意义? 
   设计意图:展示原子弹研究的背景资料,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危害及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政府声明等,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并使学生树立热爱和平,而只有强盛的综合国力才真正维护和平的意识。  
合作探究三:新中国科技之星
(出示邓稼先和袁隆平的图片)
 (1)图中科学家是谁?他们分别有何科技贡献?
(2)他们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3)你认为新中国能够在科技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1)通过对科学家艰苦钻研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2)教学难点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出示邓稼先和钱学森的名言及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图片等,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这道题由邓小平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导入,更便于学习思考。     
(四)善于盘点 分享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有哪些体会和感受?请大胆的说出来,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吧!
设计意图:盘点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教师寄语
   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八、板书设计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2、导弹的研制
3、航天技术的进步
二、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三、科技发展的原因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九、课后作业  (智勇闯关  挑战自我)
1.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嫦娥一号
2.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
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 
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
3.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
 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时间是(  )
    A.1964年    B.1966年       C.1967年      D.1970年
 5.袁隆平能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因为他(  )
 A.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杂交玉米成功  B.在导弹方面的突出贡献
 C.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D.在火箭方面的突出贡献
 6.中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用它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下列关于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 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 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 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 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曾有人问钱学森:中国搞导弹行不行?他坚定地回答: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这体现了钱学森具有(    )
①爱国主义情怀         ②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④全球观念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列举本课你学到的三项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作业的设计:前五个考察基础知识,后三个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十、教学反思
   总的来讲,本节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感觉良好。本课以“新中国科技成就”作为线索,选定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影片剪辑为“情景素材”,在学生或师生间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对“新中国科技成就”主题的认识。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课中展示资料,以及说说、谈谈、讨论等环节,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大胆展示能力。
   另外,本课增加了预习成果交流的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基础知识一定掌握上对基础知识综合理解和把握,对学习较有效果。
    还有,本节课特别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较突出,在时政结合环节着眼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最大的亮点是当学生们听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起时的《东方红》乐曲时,班里一片寂静。我知道,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震撼,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 附件(1个)
  •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pdf (310kb) 下载
编辑:开发区学校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鹿泉区教研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