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教研 > 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8年04月15日 00:00:00 访问量:1437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形式,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进入中小学的时间不是太长,学生在开始时对学习计算机知识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

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鹿泉市教育局教研室  魏金秀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形式,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进入中小学的时间不是太长,学生在开始时对学习计算机知识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枯燥繁杂,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降下来。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各位信息技术教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本人从事了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与同行们一起认识与分享。

一、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心理特点,课题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之前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课题的引入要紧扣教材内容。知识的积累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任何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原来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旧的知识结构,新知识就不会被学生真正的接受,有时即便是学生想学会,因为没有落脚点,新知识也只能像空中的白云,待风来时飘散消失。正如有时我们看了一场非常刺激的武打电影,看的时候激动万分,对电影中的动作细节惊呼不已,可是等电影散场了,一出电影院就什么也记不清了,当别人问起电影的情节来,更是哑口无言,原因就是我们对武打的动作缺少了解,只看到热闹,没看到门道。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实际生活出发安排课题的引入,有时在上课之前先与学生谈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话题或他们感兴趣的事,上课气氛会不错,因为这样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可以用“自我介绍”幻灯片来引入,讲授Excel时可以用家里的用水量、用电量或奥运奖牌数等做填充数据。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营造创新教学情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动手动脑,寓教于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真正的计算机操作环境。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超出教师所设计的模式时,教师要灵活处理,合理引导,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勇于树立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如在进行Powerpoint Frontpage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对优秀的作品进行交流等等。这也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几年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它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自觉地、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会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教师、学生则是任务的主体,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因为教师、学生的推动,任务的本身也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拓展。我想,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式,主题式,自主探究式,分组协作式,分层教学式,情境教学式,范例教学式等等。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每次上课前几分钟,把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的时候,就以当时在全面最大面积暴发的“熊猫烧香”病毒为例,这样,学生就在感性体验中培养了信息技术素养。同时,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用学校网络帮助学生掌握自己需要那些信息,怎样获取这些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课堂上讲一个信息示例,老师给几个获取这个信息的渠道,然后学生用这些渠道自己获取想要的信息。老师接二连三的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渠道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逐渐学生也独立的获取这些信息。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多种评价机制,教学相长是教学过程的最佳境界。

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的。有的学生对文字处理、编辑排版类的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的好并富有极大兴趣有的学生对画图的形象性思维活动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设置、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偏爱还有些学生受以往学习环境的限制,对计算机可能还知之甚少。学生的差异非常大,如果采用传统的统一规格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教学效果,也违背教学规律。教师应认识到这些差异,并正确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在教学中合理处理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要做到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或者利用不同层次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不但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还可以利用这些差异达到双赢的目的

有人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我很欣赏这种观点,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以绝对性评价为主,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考试、完成作品等形式来对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成绩给予评定。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起点的不同,有的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基础好,情况不同,所以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从信息技能、信息素养、学习精神等各方面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情况,每次考试或完成作品后就对照看是否有进步,这样将相对性评价引入评价标准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智能构成是不同的,我们也要相应的进行不同教学评价,一方面,对现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做出清晰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情况,以此指导学生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必须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本人的情况,如个性、心理素质等不同的特质,做出相应的或清晰或模糊的教学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予学习方面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智能。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教师从讲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说教学相长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总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泼而有序;以工具为载体,技术为主线,轻松而有效。师生在教学中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乐园。

 

 

编辑:教育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鹿泉区教研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