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2015年03月30日 11:18:12 访问量:1112 作者:牛美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首先讲了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党领导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193410月至193610月,红军 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途中,毛泽东力挽狂澜,召开了挽救党和红军的遵义会议,最终克服了“左”倾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最后分析了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爱说、好动、好奇心强的阶段,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极其丰富,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储备,对长征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与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①指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③指导学生讨论、提炼长征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学法指导:①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历史材料、想象历史场景等手段加深学生对长征的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认识到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是中央红军的长征。以中央红军的长征为点,以点带面,认识30年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进而体会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长征精神。

②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教学难点: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媒体

1《红军长征》多媒体课件。

2、文学作品:如: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等文学作品。

3、影视资料:如:播放“遵义会议”和“飞夺泸定桥”等电视和电影资料。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新课讲授:

课堂讨论: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并讨论两个问题:分析长征的原因。分析长征的经过。

(讨论后学生回答)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用多媒体出示材料

1)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概况

次序

时间

领导人

敌我力量对比

结果

第一次

1930

毛泽东

2.5:1

 

胜利

第二次

1931

毛泽东

7:1

第三次

1931

毛泽东

10:1

第四次

1932

毛泽东

4:1

第五次

19331934

王明、李德、博古

6:1

失败

师:从此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师: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红军长征的情况。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根据图说出红军前期长征路线。

生:红军前期长征路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湘江→贵州→乌江→遵义。

师:回答的非常正确。那么红军长征开始时,并不顺利,在长征初期遇到的挫折是什么?

生:一路上红军受到了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损失惨重,渡过湘江时,人员已损失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而在红军所要去的湘西,敌人已经布下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送死。在这种情况下,博古等人仍然坚持要去湘西。

师:红军是如何克服挫折的?

生: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力挽狂澜,提出了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能保存实力,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师:总结的非常好。在改道贵州后,红军渡过乌江,到达遵义。在遵义休整,党中央在此召开了遵义会议。

(动脑筋)想一想到遵义会,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遵义会议地点、参加人员图片。

1: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2: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师:那遵义会议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学生可从书中轻松找到。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点评,总结。

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时这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已经换了几任,先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大革命失败,接着又出现博古等到人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在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之后,中国的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

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一步步冲出重围。那长征又将怎样进行呢?

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老师用多媒体放影片《万水千山》片断《飞夺泸定桥》。请学生讲有关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等。

师:我们今天哪怕一分的安宁和幸福也是革命先烈用十分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师:指图讲述1935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让学生看有关会师的视频资料。

学生总结历史:理解、归纳长征胜利的意义。引导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一是红军长征对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长征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

学生讨论: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生:①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②缺少粮食给养等。(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等。③战士们只好把皮带煮烂来充饥,有的甚至在前面部队留下来的人和牲口拉出来的屎中,寻找尚未消化的青稞麦,然后用水洗干净,用茶缸煮着吃。

老师提问: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再做出补充。

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师: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学生先自己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得非常热烈。红军长征开始是193410月,到193610月三大主力会师,共历时2年,行程两万千里,经过了11个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表现出了无畏、无私、乐观等精神,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精神,红军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地,钻枪林,冒弹雨,但这新时期的和平长征路并不比万里长征路轻松易走。希望同学们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担起我们的责任,做一名新时代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七、课堂小结:

八、课后作业:写一篇历史小作文《我的长征感言》

 

九、课后反思:本课是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成功之一:新课导入。我利用《毛泽东》的图片和影片《长征》尾片中的诗朗诵,这些学生熟悉的知识激趣导入新课,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很快引进到了课堂,产生了极好的导入效果。

成功之二:课件设计精美,图、音、象、文并茂,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把学生的心始终留在了课堂上,为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成功之三:让学生讲故事,更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深刻。

不足之处:当学生回答“红军没有粮食吃,只能把前面部队留下来的人和牲口拉出来的屎中,寻找尚未消化的青稞麦,然后用水洗干净,用茶缸煮着吃。”教室里顿时有一部分孩子哄笑起来,有的孩子还说:臭死了;有的甚至做出想呕吐的样子。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为什么我们的老一辈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付出了多少心血与精力,不少革命战士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老师在授课时也挺投入的,把红军战士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对红军长征又是怎样的认识呢?

编辑:上寨乡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鹿泉区教研网 特此声明。